《宝贝·宝贝》读后感悟_中国版爱的教育_适合亲子共读

以下文章选自《余乐文化空间》,请大家多多关注,标题为:中国版爱的教育 适合亲子共读——《宝贝·宝贝》读后感悟分享(九)
 
余乐读书会简介:
 
余乐读书会主要是帮助孩子们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素养而来。
 
每日伴读:
 
通过跟盯催,跟踪读者每天持续阅读,并要求要读后有思考,确保持续阅读,均衡阅读,养成阅读习惯。
 
读书沙龙:
 
通过拆书、讲书让大家可以更好的理解并赏析经典,提升阅读赏析能力。
 
头脑风暴:
 
让所读所想通过书写或演讲的方式可以完美输出,让读过的书都转化为自己的能量,提高综合素养。
 
通过坚持不懈努力,以达到每日都看书,看书必思考;精读每本书,读完必有感的目标。
 
本期分享
 
书名:《宝贝·宝贝》
 
作者:周国平
 
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
 
书籍简介:《宝贝,宝贝》描写的是哲学家、文学家周国平在经历中年丧女又老年得子后多年的思考与积淀,记录了女儿在七岁前的成长过程中的父爱、哲思和父女亲情。女儿,就是书名中第一个“宝贝”的含义,是小爱,养育小生命的过程是最宝贵的人生经历,特别是生命早期的精彩纷呈及幼儿的心智成长是最奇妙的精神现象,这就是第二个“宝贝”。书中文字交织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深情和自然流露的哲学大师风范。
 
讲书人书评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一个普普通通但在他眼里如珍如宝的女儿。书里的很多场景都发生在你我的身边或正在你我身上上演。唯一不同的是,作者用他的笔,记存了生活的点滴,用他的思考,重新审视了人生。
 
希望我们也可以试着去记录生活,留下白纸黑字或五彩斑斓的印记。一个认真记录生活,审视生活的人,会从生活中收到更多的馈赠~
 
余乐读书·读者感悟
 
读书笔记
 
每次读书沙龙讲书人都会抛出几个问题,激发学员动脑积极性,再将思考后的感想记在“余乐阅读银行本”里。下面是读者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余乐读书会·徐珂钰
 
独立,或许是小朋友们最向往的状态之一吧。渴望脱离父母的管控,想干什么便干什么,不会有过多的控制,可却总是事与愿违.他们可能为此做出过许多努力,晚上即使怕得腿软了.也固执地不叫爸妈起来,自己走上黑暗的通道去上厕所。当上完再回来的时候,心中便有了极强的自豪感。也许他(她)还会说上一句“我真是太厉了!”可这真的便是独立吗?我觉得不然,人在幼童时期,依赖父母,没了父母便觉得自己的精神没了依靠。看青春时期,虽然心理上抵触着父母,但却对父母怀有感情,人到了老年,便如幼一般,独立更没有可能。
 
余乐读书会·吕子开
 
它似乎是一个带有一种很强的斥力的词语,似乎是一种不需要依靠,不需要他人施舍的状态,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能力,也能体现心情和内心,可独立绝不是孤立于外界也不是完全排斥社会和交流,真正的独立是由内而外的,是理性的。独立,只是对一个人能力的认可,而绝不是他的性格体现,学会独立的人不一定喜欢孤寂的夜色,尚未独立的人又何尝不能自力更生?独立不是不需与外界联系,那是孤僻。独立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让人在独处或孤立之时不至于被生活所缚,所压到的能力,一种让人能充分发挥自由和才能的能力。
 
余乐读书会·张丽娜
 
课上说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立,我想法在7、8岁,那时第一次和父母吵架,认为他们不理解自己,在7、8岁前也许我在父母眼里是个“乖孩子”他们说什么我就做什么,不顶嘴,我觉得当时的我是依赖父亲的,但为什么第一次和父母吵架就是独立,因为我有了和他们不同的见解,我不再去过多迎合他们的思想,这是思想上我的第一次独立。我一直都追求思想上的独立,但现在的我却依然会为网络上的一些言论而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老师错了但却像小时候一样选择顺从,所以我认为人一辈子都在追求独立,很少有人能真正独立。那些真正独立的人往往又会有许多人因为他们的言论动摇自己。我们每一次随性的思考都是追求独立的过程。
 
余乐读书会·吕子祺
 
关于独立可以从很多角度入手去思考。我可以说我从7岁开始独立因为在那年我生理上独立了,一个人睡了。也可以说我在14岁时开始独立,因为我在那时我思想上、心理上独立了,有了更多深刻的思考,对很多事物有新的理解、更加发散开、并且更加客观…...又或许说我一辈子也独立不了,不管怎样,一辈子有时都要依赖别人,或是一辈子都依赖这个社会。我们这一生似乎根本脱离不开这一个社会或是世界,我们生存下去的一切条件都要依赖这个世界。我死了,我也是不能算完全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灵魂,精神算是真正独立,去一个新的地方,但我们的肉体即使被火化了,也还会被下葬,依然留在这个世界上,说从一生下来就独立,是在肉体上独立了。也是在魂上独立了,一个新的,未知的灵魂,生与死的独立,或许是相对的,一切又重新回到了原点,有始有终、或是说独立和不独立也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真正的概念。
 
余乐读书会·陈哲宇
 
我认为我是在上初中时开始独立的。在那之前,我每天放学回家都能见到父母,接受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尽管有时也会帮着做些家务,但总归还是缺乏独立意识。上了初中后,由于是寄宿制学校,我开始和陌生的同学共处一室,在小时候有些怕黑,怕夜晚会有未知的事物发生,但在学校里的第一晚很反常地没有怕,我很快地就睡着了。首个礼拜结束后,妈妈问我:“晚上在学校睡觉怕吗?”我很显摆地说:“哪儿的话,我怎么会怕呢!”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我离开了父母,到了新环境的独立,而是我心灵上的独立,我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父母,我并不是那么依赖他们了,这是我认为的独立。
 
小读者们对于“独立”这一话题,畅所欲言,写出自我思考与感悟。大家也可以发表对于“独立”这一话题的思考~
 
阅读不思考犹如吃饭不消化
 
大多数孩子阅读都囫囵吞枣
 
想要精读每本书
 
来余乐读书沙龙
 
欢迎有你的加入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