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谣言:要判读的是讯息,还是人心?点出正确知识道路的「信息传播心理学」》读后感1400字
【书本信息】
作者:松田美佐
译者:林以庭
ISBN:9786269616046
出版日期:2022-08-10
【读后感想】
看懂讯息背后的人心,你对世界的理解就会比昨天更透彻。
★ 超过30年研究,日本知名学者写给现代人的「信息传播心理学」
★ 以语言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破解全球「爆红」、「疯传」、「恐慌」等事件
★ 跨界好评:方格正∣王宏恩∣洪贞玲∣陈慧敏∣野岛刚
※ 本书2019年曾以《流言效应》之书名上市
1、信息,是人与人连结的筹码
我们做任何选择、融入不同团体、做人生计画、甚至在确立信念时,都仰赖所掌握到的信息。然而今天有太多飞快推送的「人工」讯息,让我们一脚踩进决策陷阱、甚至人际关系也蒙上阴影。
2、谣言在传开之前,本是立意良善
为何社会上有这么多骗子,不负责任地操弄真相?本书依时间线分析,「一则讯息引发全国骚动」的经典案例,并点出:谣言、假讯息只不过是一群人的无心之过,所引发的连锁效应。
3、为信息裹上糖衣的共犯结构!让人爱听、爱转述
造假的内容之所以传得快(比真相超前6倍),皆是害怕落伍、趋避风险,对「别人有而我没有」避之唯恐不及的心理作祟。
你可能每天都会听到「欸,我听朋友说……」。
你是身在井底的全知、
虚实不分的讯息搬运工,
还是一眼看穿信息价值的先觉?
本书提供一套媒体判读、数据解读的后设思考。从信息失真的过程、不同交流场所对听者心理的影响、转述八卦的人际福利,到不同身份(性别/婚姻状况)对信息类别的偏好,整合成一面看得见的信息路网图。
从接收到转传,「影响力与恶,其实差之毫厘:
● 人类消化信息的方式,天生就不太客观
大脑在听或读到与观念不符的讯息时,会依3个步骤调整它:
分辨出重点、或画面中的主角(去背)→
将多余细节省略(重点画线)→
使讯息看起来合理、与自己的观念一致(校正)。
● 转述讯息可满足人际目的
「从他的反应,就能看出他的立场
「讲这个一定能炒热气氛!」(不是真的也没关系)
「告诉他这个健康知识,让他知道我关心他」
即便只是转发无关紧要的趣闻,背后都有动机存在。
研究发现,现代人一天会接收到105,000字的信息,
在如此应接不暇、又手无查证方法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知道:
讯息本身必然是无数个人偏好、主观意识的结合体,而且随着传播不断「演化」,有自己的「生命史」。
相信,是出于避险本能,而散播,是为了预防万一。
在信息判读时代,需要摸透的不是讯息,而是人心。
谣言有多种别称,无人能置身事外:小道消息、警讯、八卦、好康、冷知识、假新闻、「踢爆」、疫情新闻、财经内线消息、「你一定不相信」、「我只告诉你」、「诶,我朋友说」……。
以下心理学原理,也会影响我们对讯息的取舍:
✔羊群效应 ✔喜好原理 ✔错失恐慌症 ✔自利性偏误 ✔奥坎剃刀 ✔巴南效应 ✔互惠原理
※ 本书2019年曾以《流言效应》之书名上市
【本书特色】
1让信息为我所用!Z世代到Y世代必读的数位素养宝典
2用图表说话,一本书集资讯科学、心理学、传播学经典之大成
野岛刚(知名作家、资深媒体人)
--专文推荐
方格正(心理师)
王宏恩(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场政治学共同创办人)
洪贞玲(教授)
陈慧敏(总编审)
--客观推荐 (依姓氏笔划排序)
作者:松田美佐
译者:林以庭
ISBN:9786269616046
出版日期:2022-08-10
【读后感想】
看懂讯息背后的人心,你对世界的理解就会比昨天更透彻。
★ 超过30年研究,日本知名学者写给现代人的「信息传播心理学」
★ 以语言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破解全球「爆红」、「疯传」、「恐慌」等事件
★ 跨界好评:方格正∣王宏恩∣洪贞玲∣陈慧敏∣野岛刚
※ 本书2019年曾以《流言效应》之书名上市
1、信息,是人与人连结的筹码
我们做任何选择、融入不同团体、做人生计画、甚至在确立信念时,都仰赖所掌握到的信息。然而今天有太多飞快推送的「人工」讯息,让我们一脚踩进决策陷阱、甚至人际关系也蒙上阴影。
2、谣言在传开之前,本是立意良善
为何社会上有这么多骗子,不负责任地操弄真相?本书依时间线分析,「一则讯息引发全国骚动」的经典案例,并点出:谣言、假讯息只不过是一群人的无心之过,所引发的连锁效应。
3、为信息裹上糖衣的共犯结构!让人爱听、爱转述
造假的内容之所以传得快(比真相超前6倍),皆是害怕落伍、趋避风险,对「别人有而我没有」避之唯恐不及的心理作祟。
你可能每天都会听到「欸,我听朋友说……」。
你是身在井底的全知、
虚实不分的讯息搬运工,
还是一眼看穿信息价值的先觉?
本书提供一套媒体判读、数据解读的后设思考。从信息失真的过程、不同交流场所对听者心理的影响、转述八卦的人际福利,到不同身份(性别/婚姻状况)对信息类别的偏好,整合成一面看得见的信息路网图。
从接收到转传,「影响力与恶,其实差之毫厘:
● 人类消化信息的方式,天生就不太客观
大脑在听或读到与观念不符的讯息时,会依3个步骤调整它:
分辨出重点、或画面中的主角(去背)→
将多余细节省略(重点画线)→
使讯息看起来合理、与自己的观念一致(校正)。
● 转述讯息可满足人际目的
「从他的反应,就能看出他的立场
「讲这个一定能炒热气氛!」(不是真的也没关系)
「告诉他这个健康知识,让他知道我关心他」
即便只是转发无关紧要的趣闻,背后都有动机存在。
研究发现,现代人一天会接收到105,000字的信息,
在如此应接不暇、又手无查证方法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知道:
讯息本身必然是无数个人偏好、主观意识的结合体,而且随着传播不断「演化」,有自己的「生命史」。
相信,是出于避险本能,而散播,是为了预防万一。
在信息判读时代,需要摸透的不是讯息,而是人心。
谣言有多种别称,无人能置身事外:小道消息、警讯、八卦、好康、冷知识、假新闻、「踢爆」、疫情新闻、财经内线消息、「你一定不相信」、「我只告诉你」、「诶,我朋友说」……。
以下心理学原理,也会影响我们对讯息的取舍:
✔羊群效应 ✔喜好原理 ✔错失恐慌症 ✔自利性偏误 ✔奥坎剃刀 ✔巴南效应 ✔互惠原理
※ 本书2019年曾以《流言效应》之书名上市
【本书特色】
1让信息为我所用!Z世代到Y世代必读的数位素养宝典
2用图表说话,一本书集资讯科学、心理学、传播学经典之大成
野岛刚(知名作家、资深媒体人)
--专文推荐
方格正(心理师)
王宏恩(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场政治学共同创办人)
洪贞玲(教授)
陈慧敏(总编审)
--客观推荐 (依姓氏笔划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