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从何而来》读后感_《决策从何而来》读后感1200字

以下文章选自《闻所未文》,标题为:读后感丨决策从何而来?
 
基本靠「猜」!
 
但,这猜与猜之间还是存在区别,甚至是巨大的区别。
 
怎么猜得更准?
 
认知:你知道多少?知道的更多、更全,肯定有利于决策,但一定要清楚,无论知道的再多,未知远大于>已知,不存在 100%全知的可能性,总有不知道的信息;
 
决策:与什么比较?按照什么参考点(原则、标准),进行比较与选择。比如,这个人长的“很高”,多高叫高?180cm与170cm相比,这是高,但与 190cm 相比,却是矮了。
 
参考点依赖是指人在决策时喜欢寻找一个参考点,并将需要决策的事项与这个参考点进行比较。参考点像“锚”一样,影响人们决策,因此其产生的影响又称锚定效应。而理性人进行决策是没有参考点的。
 
格式引文: 陆蓉著.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中信出版集团.2019:39.
 
为什么说参考点的选择必然影响决策?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选:
 
100%机会获得 500 元或 50%机会获得 1000 元。
 
大概率你会直接选择前者,拿走 500 完事。
 
而如果:
 
100%机会损失 500 元或 50%机会损失 1000 元,50%机会不会有任何损失。
 
那你又会怎么选?大概率你会选择后者,博一搏,更希望不会遭受任何损失。
 
Prospect theory - 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由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基(Amos Tversky)于 1979 年提出,该理论在授予卡尼曼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决定中被引用。
 
前景理论源于损失厌恶,人不对称地感到损失大于同等收益。它的核心思想是,人们从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 “收益 “和 “损失 “中得出他们的效用。这个 “参考点 “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并与他们的个人情况相对应。因此,不是像理性人那样做决定(即使用预期效用理论和选择最大价值),而是在相对性而非绝对性中做出决定。
 
在决策时,更多是一种「比较性」选择。面对确定性『收益』,人会对风险产生厌恶,不愿冒险;而在面对确定性「损失」时,却会甘愿冒险,避免损失。你看,人就是那么矛盾。
 
什么因素影响你的参考点选择?
 
成本:与过往历史相关,就像投资交易卖出时,会和买入成本价相比较;
 
期望:投资标的买入成本 100 万,预期会达到 200 万,那参考点就会按照这个值进行决策;
 
身边人:跟风,身边的朋友是怎么决策,自己也会跟着做出相应的决策。
 
什么样的决策是好决策?
 
长期价值:参考点考虑时间维度,选择具有长期价值,可积累的事情做;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结果无法控制,控制过程,持续做,点滴积累;
 
接受失败:阶段性的“成败”,未必是最终结果,如若经过努力还是搞砸了,那就坦然接受。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