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读后感2600字_《原生家庭》读后感
以下文章选自《国音学生处》,标题为:馨泉心语|柔情与浪漫,或早或晚,别忘了给家人留一份——馨泉书堂(七)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然而,没有完美的童年,更没有完美的家庭。对于家庭,我们也许有诸多的口是心非、手足无措、矛盾纠结...但,如何拥有直面原生家庭的勇气、解决问题的信心与方法、感受过去伤痛的释然?本期,心理中心为大家推荐两本好书,相信,你会从中找到答案。
①《与原生家庭和解》
BOOK LIST 01
1.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作者介绍:
爱丽丝·米勒(Alice.Miller)是瑞士籍世界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师、波兰犹太裔哲学家及作家,著作重点在儿童受暴议题,并以研究儿童早期心理创伤的成因以及对其成年后的影响而著称。
3.读后感:
这本书讲述的是在原生家庭中,孩子因爱的缺失和父母的错误行为而出现心理不健康状态,并通过自助和他助帮助读者了解自己的真情实感与自省,带给人们关于教养方式的启示。这本书让我最为触动的是:即使阅读过程中有些许来自灵魂的撕裂感与针刺感,但合上书的一瞬间我还是准确地找到了被自己埋藏在灵魂深处的那个“孩子”。
这本书的内容不是要去责怪父母,特别是母亲,责怪他们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足够安全的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导致孩子的自大、抑郁或是自恋障碍等,而是帮读者层层剖析自己为什么会这样,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对待我们,我们如何通过自助和他助来让自己慢慢接近内心的真实感受,最终走出创伤。这本书主要从童年经历和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去探寻关于丧失自我的根源。
如果你问我:你碰到喜欢的书会怎样?我会说一口气读完,然后第二天再去读一遍,想把每一个字都刻在心里。《与原生家庭和解》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本书,虽然这本书有一些专业化,但我想说的是人是复杂的,情绪或情感是多变的,有时快乐开心,有时忧伤痛苦,有时导致认知出现偏差,就会做一些“错事”,而如何能避免这些“错事”发生呢?人的内心中有一种力量不同于认识过程并能与情绪匹配,在瞬间对人的行为发生制动作用。答案是:观念。
人们常说一句话:做与不做,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在电视剧或电影中,警察抓捕到的犯罪者在回忆自己犯罪前的心态时也常说这句话:一念在许多行为之前似乎是一道阀门,这道“阀门”就是心理现象中的观念。观念只与直接感知有关,与经历具体事件有关,与事件留存于心的情境有关。生活感知与情境画面留存于心的方式,又称心象。心象可以是一幅画面,是一副似像的图像,是早期事件心理形象的建构和综合。由于观念的直观性,获取简单,存在方式为生动的画面,所以观念可以成为意识流的素材在人的一生中时而闪现或出现在脑海中,进而影响人的情绪和决定。例如,幼年发烧时母亲俯身查看的面庞(慈母的观念),一次闯祸后父亲愤怒的表情(再也不敢的观念)。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拒绝了不义之利,退回别人多找的钱,这种情景在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时,父母说道:“记住,咱家人穷志不穷!不占人家便宜……”这种自尊自制的言行举止会给孩子留下一幅画面,形成一种观念,让这个孩子长大后一生都以“不占别人便宜”为自己的观念,所以,在早期事件的心理建构中原生家庭所占比重较大。而为什么一些人选择了犯罪?也许是因原生家庭爱的记忆的缺失,某种情境和心象的缺失,某些积极观念的缺失。而父母为何选择没有为孩子营造爱的氛围?也许父母依然有所缺失……
最后,我想说:原谅父母“爱得深沉”,觉察并接纳所受的正面与负面影响,进而做一个自爱的人。“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充满爱,才能开放地、包容地去爱父母、爱恋人、爱孩子。
推荐人:2019级声乐歌剧系本科生 孟令轩
②《原生家庭》
BOOK LIST 02
1.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作者介绍:
《原生家庭》是由苏珊·福沃德博和克雷格·巴克共同完成的。苏珊·福沃德,国际知名的心理学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克雷格·巴克,影视编剧兼制片人,他曾为全美许多杂志和报纸撰写文章,探讨人类行为问题。
3.读后感:
很多时候,让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全是自己的原生家庭,其实更多是那个活在过去阴影里的自己。一味控诉过去与父母并没有多少意义,重要的是我们能否走出阴影去创造自己崭新的人生。在这本《原生家庭》里,相信很多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摆脱之前那个不幸的自己,拥抱新的生活。
《原生家庭》这本书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七种类型的“有毒父母”,第二部分讲解“拥抱你内在的小孩”。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大量研究及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分析了各类“有毒”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这些行为是如何伤害到子女的,对他们日后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父母将已经扭曲的观念与固有认知灌输给子女的时候,子女的认知、感情和行为都发生了扭曲。说到这里,你也许会认为作者在控诉这些“有毒”父母,其实不然,作者意在通过传授具体对策,想要让那些从中受到伤害的人们重拾勇气和希望,得到自由与幸福。于是在第二部分,作者通过不同角度告诉我们要解放和爱自己,而不是自我惩罚。不要掉进原谅的陷阱:当我们在生活中不自觉受到父母的“控制”时,保持自身清醒是非常重要的。挣脱陷阱不代表一定要原谅父母,但解放自己才能获得清醒和内心的平静。重视自己的感受:你永远是你自己,你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同样,自己就是自己。当我们感到恐惧、害怕、愤怒等的时候,请静下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不合理观念绊倒了自己呢?错误的观念往往导致痛苦的感受,所以,请学会改变它。
世界上有很多人出生、成长在不和谐的家庭中,他们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们也许没有一个有爱的家庭氛围和开心的童年,但幸运的是,当经历痛苦并从中释怀、跳出负性轮回,必将获得更大的成长和超越,从而体会到更极致和纯粹的爱。
推荐人:2020级教育学院本科生 王欣瑞
暑假已来,如果你与家人在一起且有意愿的话,请放下是非对错,仅仅努力去感受家庭中的爱与痛吧!因为这些,都将是未来人生路上宝贵的财富。
以上便是第七期“馨泉书堂”的内容,我们下期见啦!
往期链接:
出品|党委学工部
来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文字整理|李育娴
排版|史婧
图片|网络
策划指导|蒋惠竹
责任编辑|蒋惠竹、赵姝迪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然而,没有完美的童年,更没有完美的家庭。对于家庭,我们也许有诸多的口是心非、手足无措、矛盾纠结...但,如何拥有直面原生家庭的勇气、解决问题的信心与方法、感受过去伤痛的释然?本期,心理中心为大家推荐两本好书,相信,你会从中找到答案。
①《与原生家庭和解》
BOOK LIST 01
1.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作者介绍:
爱丽丝·米勒(Alice.Miller)是瑞士籍世界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师、波兰犹太裔哲学家及作家,著作重点在儿童受暴议题,并以研究儿童早期心理创伤的成因以及对其成年后的影响而著称。
3.读后感:
这本书讲述的是在原生家庭中,孩子因爱的缺失和父母的错误行为而出现心理不健康状态,并通过自助和他助帮助读者了解自己的真情实感与自省,带给人们关于教养方式的启示。这本书让我最为触动的是:即使阅读过程中有些许来自灵魂的撕裂感与针刺感,但合上书的一瞬间我还是准确地找到了被自己埋藏在灵魂深处的那个“孩子”。
这本书的内容不是要去责怪父母,特别是母亲,责怪他们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足够安全的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导致孩子的自大、抑郁或是自恋障碍等,而是帮读者层层剖析自己为什么会这样,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对待我们,我们如何通过自助和他助来让自己慢慢接近内心的真实感受,最终走出创伤。这本书主要从童年经历和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去探寻关于丧失自我的根源。
如果你问我:你碰到喜欢的书会怎样?我会说一口气读完,然后第二天再去读一遍,想把每一个字都刻在心里。《与原生家庭和解》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本书,虽然这本书有一些专业化,但我想说的是人是复杂的,情绪或情感是多变的,有时快乐开心,有时忧伤痛苦,有时导致认知出现偏差,就会做一些“错事”,而如何能避免这些“错事”发生呢?人的内心中有一种力量不同于认识过程并能与情绪匹配,在瞬间对人的行为发生制动作用。答案是:观念。
人们常说一句话:做与不做,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在电视剧或电影中,警察抓捕到的犯罪者在回忆自己犯罪前的心态时也常说这句话:一念在许多行为之前似乎是一道阀门,这道“阀门”就是心理现象中的观念。观念只与直接感知有关,与经历具体事件有关,与事件留存于心的情境有关。生活感知与情境画面留存于心的方式,又称心象。心象可以是一幅画面,是一副似像的图像,是早期事件心理形象的建构和综合。由于观念的直观性,获取简单,存在方式为生动的画面,所以观念可以成为意识流的素材在人的一生中时而闪现或出现在脑海中,进而影响人的情绪和决定。例如,幼年发烧时母亲俯身查看的面庞(慈母的观念),一次闯祸后父亲愤怒的表情(再也不敢的观念)。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拒绝了不义之利,退回别人多找的钱,这种情景在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时,父母说道:“记住,咱家人穷志不穷!不占人家便宜……”这种自尊自制的言行举止会给孩子留下一幅画面,形成一种观念,让这个孩子长大后一生都以“不占别人便宜”为自己的观念,所以,在早期事件的心理建构中原生家庭所占比重较大。而为什么一些人选择了犯罪?也许是因原生家庭爱的记忆的缺失,某种情境和心象的缺失,某些积极观念的缺失。而父母为何选择没有为孩子营造爱的氛围?也许父母依然有所缺失……
最后,我想说:原谅父母“爱得深沉”,觉察并接纳所受的正面与负面影响,进而做一个自爱的人。“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充满爱,才能开放地、包容地去爱父母、爱恋人、爱孩子。
推荐人:2019级声乐歌剧系本科生 孟令轩
②《原生家庭》
BOOK LIST 02
1.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作者介绍:
《原生家庭》是由苏珊·福沃德博和克雷格·巴克共同完成的。苏珊·福沃德,国际知名的心理学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克雷格·巴克,影视编剧兼制片人,他曾为全美许多杂志和报纸撰写文章,探讨人类行为问题。
3.读后感:
很多时候,让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全是自己的原生家庭,其实更多是那个活在过去阴影里的自己。一味控诉过去与父母并没有多少意义,重要的是我们能否走出阴影去创造自己崭新的人生。在这本《原生家庭》里,相信很多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摆脱之前那个不幸的自己,拥抱新的生活。
《原生家庭》这本书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七种类型的“有毒父母”,第二部分讲解“拥抱你内在的小孩”。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大量研究及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分析了各类“有毒”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这些行为是如何伤害到子女的,对他们日后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父母将已经扭曲的观念与固有认知灌输给子女的时候,子女的认知、感情和行为都发生了扭曲。说到这里,你也许会认为作者在控诉这些“有毒”父母,其实不然,作者意在通过传授具体对策,想要让那些从中受到伤害的人们重拾勇气和希望,得到自由与幸福。于是在第二部分,作者通过不同角度告诉我们要解放和爱自己,而不是自我惩罚。不要掉进原谅的陷阱:当我们在生活中不自觉受到父母的“控制”时,保持自身清醒是非常重要的。挣脱陷阱不代表一定要原谅父母,但解放自己才能获得清醒和内心的平静。重视自己的感受:你永远是你自己,你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同样,自己就是自己。当我们感到恐惧、害怕、愤怒等的时候,请静下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不合理观念绊倒了自己呢?错误的观念往往导致痛苦的感受,所以,请学会改变它。
世界上有很多人出生、成长在不和谐的家庭中,他们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们也许没有一个有爱的家庭氛围和开心的童年,但幸运的是,当经历痛苦并从中释怀、跳出负性轮回,必将获得更大的成长和超越,从而体会到更极致和纯粹的爱。
推荐人:2020级教育学院本科生 王欣瑞
暑假已来,如果你与家人在一起且有意愿的话,请放下是非对错,仅仅努力去感受家庭中的爱与痛吧!因为这些,都将是未来人生路上宝贵的财富。
以上便是第七期“馨泉书堂”的内容,我们下期见啦!
往期链接:
出品|党委学工部
来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文字整理|李育娴
排版|史婧
图片|网络
策划指导|蒋惠竹
责任编辑|蒋惠竹、赵姝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