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的好处_写读后感的好处1900字
以下文章选自《Rena老师》,标题为:我为什么要写读后感?
有人对我说“你最近怎么写了这么多读后感了?”其实我一直都有写读后感的习惯,但是之前只是自娱自乐一下,没有分享到公众号。自从分享到公众号,我发现自己阅读的速度明显快了(以前大半年才一本,现在半年可以看好几本书了)。我为什么要写读后感?那是因为...
一、养成看书的习惯
我并不是天生爱看书的人,小时候没有条件看好多书,也没有人督促自己去阅读,那时候除了偶尔看几本“哆啦A梦”的小人书,几乎没有看过别的书。导致我到了初中,还感觉自己表达不清楚。
可能是小时候的缺失,到高中后就开始有意识地去看书,看完还喜欢摘抄、写读书笔记。工作后更是如此,一开始的工作地方离家很远,每天坐地铁需要将近一小时,我就在地铁上看书,怀宝宝那会看了很多育儿书(可能内心的不踏实,感觉自己不懂的地方太多了)。
后来看教育类、心理学、散文、哲学类的书,但是看的非常慢,看一会累了又刷刷手机(估计那时没有入心)。看完也会写写读后感,但纯粹是自娱自乐。最近才想到可以分享到公众号,让更多人看到。通过写读后感,我发现我看的书越来越多,慢慢开始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二、督促自己把书看完
我经常会把朋友推荐的书买来看,但是有些书看不入心,看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就这样,浪费了很多好书,实际上,很多书(特别是非小说体裁的书)看到一半时确实会动摇继续看下去的决心,但是一旦看下去,直到把整本书看完,就有豁然开朗之感。自从把读后感分享到公众号,我就不再半途而废了,通常把整本书看完再来写。
三、把书的内容慢慢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有些书看得快、忘得也快。在写读后感的过程,我差不多又把书翻了遍,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或者有收获的地方写下来,慢慢把书中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哪怕没有内化,也会让自己印象深刻,时隔多日再翻看时,会有种“当时当境”的感觉。其实不知道自己看了书有什么用,只是觉得多看看总该好的(拓宽视野,少点纠结)。
有一次特别有意思,在上厕所时,突然想到《在细雨中呼喊》的一个情节,然后脑海就出现很多画面,突然顿悟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会经常在某个场景想起书中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个情节,或者写作时会突然想到某个作者的用词及修饰手法,也许书中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印在了自己的潜意识中。
四、保持思考的习惯
当自己要写一本书的读后感时,我脑子要不停地运转、思考该怎么下笔?比如,当时看完《百年孤独》名著,看不懂但依然觉得很好看,该用什么词来表达我的感受?又该怎么通俗易懂地梳理出书中核心部分,或者说该怎样分享让自己有收获的地方给朋友看呢?这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再比如,我写《我心归处在敦煌》的读后感,整本书的内容很多很多,哪些部分才是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呢?我就结合去年陪孩子敦煌游学时的所思所想来写,这样写出来后,自己也是能感动到自己的。
还有写《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我还在网上及其它历史书上查阅了资料才写的,因为这种历史的内容一定是有查证过的,不能自己编啊,这也是思考及提炼的过程,其实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
五、读写结合,促进自己多写写东西
阅读完一本书后,马上写,这样读写结合起来,写着写着,感觉自己写东西更顺手一些。有时看完一本书,也会受作者写作方式的影响。比如,当时阅读李一诺老师的《力量从哪里来》,我非常喜欢她平铺直叙的写作方式,看起来没有美丽的字眼,也没有什么巧妙的构思,但是让人读起来特别亲切,有种与她面对面聊天之感,后来我写那篇读后感就模仿了她的写作方式,自我感觉还不错。
六、分享给爱阅读的你
以前写读后感都是自娱自乐的方式,在QQ或者博客自己写写,自己看看,写得非常随意。自从在公众号分享后,我发现自己的重视程度比以前高了(不能随便写,要思考后才能写)。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分享给更多爱阅读的朋友,也许你看后感同身受或有不同的思考,这都是对我的极大鼓励。也有朋友会看看我推荐的书单,在分享中收获快乐。
有时候想想:鸡娃不如鸡自己。孩子学习或者阅读时,自己也拿本书来看看,在孩子面前树立好的榜样。现在女儿也知道我会写读后感,有时看我手上拿着新书,她会问“之前那本书你写读后感了吗?” 特别逗。
希望在“阅读”这件事上,坚持下去,快乐阅读,用心分享。努力做个爱阅读的老师、爱阅读的妈妈,希望更多同频的爸爸妈妈加入。
喜欢这篇文章,请在右下角点“在看”哦;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英文阅读干货分享或好书分享,请扫码关注“Rena老师"公众号;也欢迎你在公众号留言,我会尽快回复!
有人对我说“你最近怎么写了这么多读后感了?”其实我一直都有写读后感的习惯,但是之前只是自娱自乐一下,没有分享到公众号。自从分享到公众号,我发现自己阅读的速度明显快了(以前大半年才一本,现在半年可以看好几本书了)。我为什么要写读后感?那是因为...
一、养成看书的习惯
我并不是天生爱看书的人,小时候没有条件看好多书,也没有人督促自己去阅读,那时候除了偶尔看几本“哆啦A梦”的小人书,几乎没有看过别的书。导致我到了初中,还感觉自己表达不清楚。
可能是小时候的缺失,到高中后就开始有意识地去看书,看完还喜欢摘抄、写读书笔记。工作后更是如此,一开始的工作地方离家很远,每天坐地铁需要将近一小时,我就在地铁上看书,怀宝宝那会看了很多育儿书(可能内心的不踏实,感觉自己不懂的地方太多了)。
后来看教育类、心理学、散文、哲学类的书,但是看的非常慢,看一会累了又刷刷手机(估计那时没有入心)。看完也会写写读后感,但纯粹是自娱自乐。最近才想到可以分享到公众号,让更多人看到。通过写读后感,我发现我看的书越来越多,慢慢开始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二、督促自己把书看完
我经常会把朋友推荐的书买来看,但是有些书看不入心,看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就这样,浪费了很多好书,实际上,很多书(特别是非小说体裁的书)看到一半时确实会动摇继续看下去的决心,但是一旦看下去,直到把整本书看完,就有豁然开朗之感。自从把读后感分享到公众号,我就不再半途而废了,通常把整本书看完再来写。
三、把书的内容慢慢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有些书看得快、忘得也快。在写读后感的过程,我差不多又把书翻了遍,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或者有收获的地方写下来,慢慢把书中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哪怕没有内化,也会让自己印象深刻,时隔多日再翻看时,会有种“当时当境”的感觉。其实不知道自己看了书有什么用,只是觉得多看看总该好的(拓宽视野,少点纠结)。
有一次特别有意思,在上厕所时,突然想到《在细雨中呼喊》的一个情节,然后脑海就出现很多画面,突然顿悟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会经常在某个场景想起书中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个情节,或者写作时会突然想到某个作者的用词及修饰手法,也许书中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印在了自己的潜意识中。
四、保持思考的习惯
当自己要写一本书的读后感时,我脑子要不停地运转、思考该怎么下笔?比如,当时看完《百年孤独》名著,看不懂但依然觉得很好看,该用什么词来表达我的感受?又该怎么通俗易懂地梳理出书中核心部分,或者说该怎样分享让自己有收获的地方给朋友看呢?这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再比如,我写《我心归处在敦煌》的读后感,整本书的内容很多很多,哪些部分才是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呢?我就结合去年陪孩子敦煌游学时的所思所想来写,这样写出来后,自己也是能感动到自己的。
还有写《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我还在网上及其它历史书上查阅了资料才写的,因为这种历史的内容一定是有查证过的,不能自己编啊,这也是思考及提炼的过程,其实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
五、读写结合,促进自己多写写东西
阅读完一本书后,马上写,这样读写结合起来,写着写着,感觉自己写东西更顺手一些。有时看完一本书,也会受作者写作方式的影响。比如,当时阅读李一诺老师的《力量从哪里来》,我非常喜欢她平铺直叙的写作方式,看起来没有美丽的字眼,也没有什么巧妙的构思,但是让人读起来特别亲切,有种与她面对面聊天之感,后来我写那篇读后感就模仿了她的写作方式,自我感觉还不错。
六、分享给爱阅读的你
以前写读后感都是自娱自乐的方式,在QQ或者博客自己写写,自己看看,写得非常随意。自从在公众号分享后,我发现自己的重视程度比以前高了(不能随便写,要思考后才能写)。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分享给更多爱阅读的朋友,也许你看后感同身受或有不同的思考,这都是对我的极大鼓励。也有朋友会看看我推荐的书单,在分享中收获快乐。
有时候想想:鸡娃不如鸡自己。孩子学习或者阅读时,自己也拿本书来看看,在孩子面前树立好的榜样。现在女儿也知道我会写读后感,有时看我手上拿着新书,她会问“之前那本书你写读后感了吗?” 特别逗。
希望在“阅读”这件事上,坚持下去,快乐阅读,用心分享。努力做个爱阅读的老师、爱阅读的妈妈,希望更多同频的爸爸妈妈加入。
喜欢这篇文章,请在右下角点“在看”哦;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英文阅读干货分享或好书分享,请扫码关注“Rena老师"公众号;也欢迎你在公众号留言,我会尽快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