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1600字_《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以下文章选自《Ald企业文化》,标题为:读后感1|培养习惯 坚持原则 提升效能
 
“卓阅·赋能读书会”第二季推荐书目——《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一等奖作品
 
大学期间就读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次阅读是第二遍,相隔多年的职业经历,让我有了更多感悟。以下是最近的阅读心得:
 
1、高效能与习惯
 
什么是效能?效能=产出/产能。在组织内部,产能目标和产出目标是相对容易确定的,往往难以衡量和管理的是效能目标。扩大产能的同时,效能还能稳步提高,那么组织的经营质量就会稳步提高。
 
高效能是一个生命周期概念,对设备来讲,是设备的生命周期;对人生来讲,是人的一生,或者至少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对组织来讲,是组织的生命周期。很多短期行为,可以推高短期效能,但也可能破坏产能,导致总体经营效益下降,比如超过组织能力突击获得业绩,或者忽视质量风险扩大订单等。
 
什么是习惯?作者说是知识、意愿、技巧的叠加。知识是理论框架,想干好事情,理解底层逻辑很重要,这个是大原则。在大原则的基础上,技巧是实践的结果,技巧不可能从知识中直接得到。底层逻辑+技巧,回答了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做不做的问题就是意愿的问题。
 
组织运作的本质也可以理解为组织习惯塑造的过程。好的组织,干什么、不干什么,是有清晰和坚定逻辑支撑的。如何干?如何设计组织结构,如何推进研发、产品、生产、品质、财务等等,需要有经验、有技巧的管理者和员工。
 
如何让组织自主向前、生生不息?则需要在文化、制度、选人、用人等等环节,不断的凝聚意愿,在各个环节设置发动机和润滑油,减少内耗,增加协同能力,提升组织的整体推力。
 
2、内心与原则的力量
 
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说的是内心的力量,回到本心,回到初心,回到本质,追问目标。面对复杂的问题,面对全新的问题,如果能回到本质、回到初心,很多问题的相互关系就会看得更加通透,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取舍就会容易。
 
复杂系统、简单回归才是高效的路径,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大原则,如果复杂问题用复杂方案,最后只能是一团乱麻。
 
追根溯源,所有的问题可能都会回到本源,回到人最基本的品质和价值观,比如良善、诚实、互助等,好比中华文化中所倡导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意不诚,理想的基础就不牢靠!
 
组织也有一个“心”,它一部分外化为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它更重要的是落实到高层管理者、中层干部和基层骨干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
 
组织的“心”,不是一个人所有,而是由组织的各个环节、各个单元共同组成的。我们其实需要一个内审,需要看看我们组织的“心”在高层管理、中层干部和一线骨干中,有多大程度的承载,有多大程度的认同。认同越多,协同越好;认同越深,效率越高。
 
组织的“心”,不同于人的心。个人的心,可以诚意、正心以修身;而组织的“心”,需要时时拂拭,也需要不断更新,留下优秀的,淘汰劣质的,才可保持组织“心”意通畅。
 
1
 
领导更要“要事第一”
 
要事,就是重要的事情。什么是重要的事情?以我为主来判断,以组织目标使命来判断。需要随时清晰地判定我们的目标方向,与目标和方向高度相关的,往往就是重要的。以因果来判断,原因比结果往往更重要,在原因上做文章,比在结果上做文章,取得的成绩要更大更持久。
 
以先后来判断,基础的东西更重要,爬珠穆朗玛峰,不能心中只有珠穆朗玛,要回到现实,看看体能情况、训练情况,否则很容易好高骛远。审时度势,度的把握也是要事,路径选择也是要事。
 
在组织内部,有时重要的事情却不是重要的,比如领导意志、裙带关系、KPI考核、形式主义等等,都会让重要的事情靠边站。领导能不能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尽力消除这些影响,让要事真正回归,这对组织效率的提升影响非常大。
 
这些冲击要事的小事,往往隐藏在会议中、报告中乃至言谈举止中,稍有留意,就会发现,比如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小事,如果有下属非要花半小时,给你唠叨他做的如何如何,以此来邀功,如果你不及时制止和引导,这个下属就会继续这么干下去,从而把要事冲淡,让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琐事上。(战略客户事业部  Joe)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