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3000字_《论语》读书心得

以下文章选自《商丘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标题为:论语学习心得 | 八佾第三(05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正文共:2983字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Someone asked Confucious about the great sacrifice. Confucious says:" I do not know. If someone knows about the great sacrifice, he may be able to show the world like this."(Confucious points at his palm.)
 
论语学习心得——八佾第三(051)
 
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马: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论语》,八佾第三的第十一章: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方同学,来给大家念一下翻译吧。
 
方:有人向孔子请教禘祭的知识,孔子说:“我不知道。懂得这一道理的人,他来治理天下,大概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他一面说一面指着自己的手掌。
 
马:这章跟前一章,还有下一章都是连接得非常紧密的。而且孔子在这里是很有意思的,说了一句反话。这个或就是有人,或问(禘之说)就是有人问禘礼、禘祭,它的本源,或者说它的历史的渊源,传说也好,它的本质也好,到底是什么样的,应该怎么样的?可以这样理解。
 
跟前一章,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联系得很紧密的,甚至就有可能是孔子说了这句话之后,或者说是在禘礼上孔子有了这样的表现之后,下来之后有别的人观察到孔子的表现,然后专门去请问孔子的。
 
方:对。你不想看了,你知道禘祭是什么东西吗?
 
马:对,也有可能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当然也有可能是孔子的这些比较好学的弟子,因为禘祭毕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帝王的祭祀的仪式,王者、天子来做的。非常重要的禘礼,也有可能是子我也就是宰我问的,也有可能是子张问的,他们是喜欢问这些比较大的、比较重要的问题的。
 
这里没有明说是谁问的,可见问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子的回答。孔子怎么回答的?子曰:不知也。这里孔子明确地上来就说,我不知道呀。呵呵。
 
方:孔子是不想告诉他,不想对牛弹琴?
 
马:有可能。因为你看孔子下面紧接着又说,知道这个说法的人,他对于天下估计就像是看这里,然后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意思就是,你能够明白禘礼的话,你对于天下也都是一清二楚的。就了如指掌嘛,我们有一个成语,就是明白的好像自己的手指头、自己的手掌一样,基本上可以说是从这里来的了,他就是这个意思。知道禘礼的说法的这样的人,之于天下,也就是他对于天下来说,其实是倒装了,是天下对于他来说。对于他来说天下,其如示诸斯乎?指着自己的手掌。斯就是自己的手掌了嘛,好像是你看我手伸出来,就像是这样。你对天下就像这样,都在你手掌心里面,就完全一清二楚的。
 
因为禘礼牵扯到整个天下的道理,牵扯到人天怎么合一,你怎样用天子的这种精诚去感知这个上天垂相的这个事,然后你是人间的帝王,你怎么样再把从上天那里得到的真理信息传播给你的子民。所以它等于所有的人伦、政治跟宗教三合一的,一个最重要的仪式。
 
孔子他这里既然说不知道,那不知道完了就行了,对吧?后面为什么还要此地无银三百两,说你如果知道地理的话,你这个天下就全都了解了。那也可以反过来说,你想要把禘礼的真理完全弄清楚,那你需要格物致知哦,你需要把全天下的道理都弄得很清楚,你才能说我真正了解禘礼了。
 
方:但这个禘礼不是一直在讲的是祭祀吗?为什么孔子会说知道禘礼了,全天下的事情都可以知道?
 
马: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就牵扯到我们中华的文化的传统了。我们认为所谓的天人合一、一通百通。而禘礼等于是把所有的天下的、人文的这种文化、礼制、仁义礼智全部都包含在进去的。它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仪式。
 
所以为什么孔子前面会说,他们倒完酒我就不想看了,因为后面完全不是那回事。只有这种形式,没有这种实质了。真正的实质,其实是人的精神跟自然的一种交流也好,沟通也好,等于是回归人的本真跟本源,因为我们都是从天地中来的。
 
所以说这种你说它是宗教仪式吧,它是人文仪式,但它也确实是一种有点像西方的所谓的宗教的,向上帝去祷告的那种感觉,其实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的。
 
所以是很困难,在孔子那个时候,其实这个仪式已经等于是只有一个形象在了。所以说孔子这里他说:不知也。但后面又说,知道这个事情的人对天下都是一清二楚的。
 
方:其实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反推,因为他问的问题地理这个问题太大了,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它是一个时间日积月累的,知识量很大的。
 
马:对。完全可以这样理解。所以说为什么我会怀疑问这个问题的是宰我,因为宰我老是喜欢问一些这种很空泛,而且不太适合他去问的问题,就算知道了,也没什么好处。
 
就像他问五帝的德行都是怎么样的,对吧?三皇五帝五帝的德行,当然孔子最后也跟他讲了,但是跟你讲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就好像我们说:“我想要了解天狼星它的运转的规律。” 我知道了对我自己有什么帮助呢?
 
我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向君子进步的人,(这些知识)没有任何借鉴的意义的。所以孔子在这里也是很巧妙的,就说:你知道这些没有用的,你不如去了解天下,所有的道理是怎么样的。当你对于天下就像是在你手掌之中,就像你看自己的手的纹路一样,这是这样走的,这是那样走的,那样你自然对禘礼就很熟悉了。
 
方:他的水平还没有到达这一步,你如果说到达那一步,可能孔子一句话就可以点拨开。
 
马:对。非常好,就有点像后面子路会问死的问题,孔子说:你不能事生,焉能事死?你活还没活明白,你想问死了之后的事情,不跟你说。呵呵。就算知道也不跟你说,对吧?
 
所以孔子一直都是因材施教,而且是非常务实的。就像你说的,有些时候你给他讲很多的大道理是没有用的,你要等他到了那个阶段,到了那个时候,然后你给他点拨一下。
 
所以对我们的启示,孔子这里也不是在撒谎哦,也不是说他明明知道,但是就不告诉你,他要保密,不是这样哦。他只是告诉你这个真谛。
 
而且你说不知,也是对的,为什么?因为这个是不可说的,是离于任何的语言的,你必须要用自己的不只是身体,要用你的心灵,你的灵魂去感知才行的,才能真的有了这种体验。
 
而且禘礼是只有天子才能做的,所以又回到了越礼的问题上。鲁公去行禘礼到底在孔子这里是不是越礼,我们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当然从这里这个回答,我们也可以知道,孔子对于所有的这些礼制、礼节,包括它的渊源,它的道理,它的理由,它的原因,都是非常清楚的。
 
孔子怎么知道的?我们前面也有探讨过,也是敏而好学,也是后天的学习来的。当然其实后面我们慢慢的等《论语》都学完了,我们会发现,孔子是个天才来的。哈哈。但是不影响的,孔子一直提倡我们自己要去努力的去为学。
 
这一章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我们不要问什么空泛的道理,不要像这个或,像有些人这样,问这些大而无当的问题,对我们没有帮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像孔子这样努力的去学,然后学到事情的本质、本真。
 
方:就像现在一样,我们就脚踏实地的去做,一步一步的走。
 
马:非常好,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把每一天都过好,好好学习。
 
好吧。今天就学到这里。
 
篆书:掌
 
END
 
来源:和合文化屋
 
编辑:李君杰
 
初审:李秀玲
 
终审:刘瑞芳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