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学堂C课程精英学员学习心得_若水学堂C课程精英学员学习心得3300字
以下文章选自《长沙嘉心理》,标题为:若水学堂C课程精英学员学习心得荟萃(10)
前言
若水学堂专门培养家庭治疗师,通过循序渐进、打磨多年的课程设置,让认真投入学习的学员都能逐渐累积专业实力,一年后真正开始从事家庭治疗。过去教学经验显示,实务经验愈丰富的学员,来上若水的课收获愈大。
学员通过C系列课程进行实务演练,学习多人会谈技术,掌握处理各种临床状况的能力,掌握家庭会谈技术。第一篇章已更完,下面将继续分享一些学员的学习反馈。
分享
遇见若水 · 若水学堂家庭治疗学习心得-张璇
学习和实践咨询几年来,我越来越感到迷茫和不满足,苦于无缘找到更加究竟根本的东西,直到遇到了赵文滔老师和他的若水学堂。
若水的真功夫,很独特。
在我看来,若水所授,如海之深处,静可如如不动,避免了表层的知识如浪花般的争辩冲突;又可灵活变动,化为任何浪花而不争。
我是从A系列开始上起的。本来还想着“A 阶段就算是个基础课也可以顺便复习”的心态,却发现我误会了若水的“基础课程”。
A系列的基础课程,跟我以为的基础理论不一样,更像是若水功夫心法基础。不才学徒总结若水功法,简要言之就是:
紧攀“关系”脉络。
抓住1个中心(以来访的感受和需求为中心),
走3个基本点(123号位端盘子下楼),
留意别脱窗(容纳之窗)。
看起来很简单。
复杂的东西吸引眼球,但其实大道至简。越简单的东西越难贯通,而一旦练好又是一本万利,可生万物。我越来越理解为什么文滔老师面对我们这些“笨学生”不停的问“来访这样那样我们该怎么回应呀”之类的问题,很少教我们套路,逼急了也只能实时示范还要强调“这只是一百万种回应的一种”。因为若水想传的是道(根本规律),而非套路。“花架子”最多遇上吃这套的来访才好使,而学会了规律,见招拆招。
不但有心法,还有几套打法招式,就是B系列里几个经典案例的咨询思路。通过事前思考,课上解答,让我们对厌学青少年,出轨夫妻,依恋创伤等经典案例的思路心里有数。虽然文滔老师一再强调,这不是标准答案仅供参考,但这套“打法”是文滔老师和若水团队若干年的经验实践总结,我在自己家庭和来访身上实验过了,确实很好用。(总感觉这么“白菜价”捡到了武功秘籍是我占了老师便宜。)
这些思路可供我们刻意练习,于是就有了C系列课程。C系列的演练-反馈-再演练,就像练家子的扎马步练拳。虽然咨询实战和演练不完全一样,但是平时的基础功夫够扎实,实战时才有可能发挥的出来。特别是那些对咨询师来说艰难的时刻(比如我对冲突耐受力不强),多练才能克服,毕竟倒在操练上总好过倒在实战上。
同一个C系列课程,各人所得不一。我来说说我自己的一部分收获:
咨询师要多倾听。
把空间让给家庭。才有机会给他们活现,有机会从客厅走到卧室,看到他们真实的样子。
见过一些咨询师很权威范儿地教育家庭,说的话让人当场想跟着点头。我有点不赞同这种方式,认为成长来自于体验,也就是文滔老师说的“体悟”。
但通过演练这面“照妖镜”,发现其实我自己也很爱讲道理,话很多。特别是稳不住自己“咨询师”角色的时候,就用话来填满空间,解释、建议或者教育。但其实,让家人之间对话才是真正的家庭治疗师该干的。咨询师要放下身份感,学会“隐身”。咨询师要能“无”,才能让家庭呈现出“有”。
慢即是快。
咨询师要慢下来,用心倾听。不被家庭的焦虑裹挟,着急解决问题可能反而强化了问题。咨询师要能慢、能稳、能懂,才有机会带领家庭看清、体会、理解每一个点。家庭往往就是因为“以为”看清了才出了问题。
咨询师只负责疏通,相信家庭只需“气血通畅”(能彼此理解合作),就有能力找到答案。这背后其实涉及一个底层信念,是否足够信任人“本自具足”。
慢下来,这其实是我的一个难点。
因为其一,我常常不由自主的跟家庭一样很想快点摆脱困难,看到积极的,赶走消极的。比如,如果一方说另一方不好,我可能会问,“有没有什么时候是好的呢?”或者试图解释行为的意义甚至干脆教对方如何做,但是在演练中常常被助教喊停。经过学习,我心里也明白,我这时要快点“动”更多是因为自己耐不住。这些负面情绪让人难受。这也是家庭的模式,我不知不觉在重复。
另一个原因,我发现并不如自己所以为的那么相信“家庭有能力自己找到答案”。所以忍不住直接帮他们出主意,想快点把家庭拉出来。其实是无用功(至少用处不大),这种徒劳让彼此都挫败反而无益。
越想快,反而慢。
慢才是快。体悟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最后一次演练课的时候。当我一次次试图解释、行动,离开了来访当下的感受的时候,助教老师一次次喊停,逼着我和家庭深处难受的感受呆在一起。我惊讶的发现,当我不急着“解决问题”,而是和家庭一起体验“难过”这个现实的时候,他们反而反馈“好一些了”。这样的反馈增强了我的信心。耐受当下,才有可能帮家庭进一步下探,一步一步疏通深处的淤堵。看起来慢,却是最快的有效途径。
少即是多。
每次不贪多,只好好处理一点。也就是老师说的“下探”。
我不自觉“前探”而非“下探”,原因常在于,我难以在一点稳下来,想着“这个点没有办法疏通就换一个点看看”,结果都是浮于表层。道理上明白其实“一通百通”,但稳不下来。这一点通不了不是“点”的问题,还是咨询师心中脉络不明,不够熟练和耐受。
此外,在我身上,“少”还意味着语言要精炼。
我因为语言不够精准,啰嗦重复,反而洗掉了重点。老师和练习小伙伴们的反馈以及观看自己录像,让我加深“体验”到了这个不足。之前虽然也知道,但这次因为有了切肤之痛的感受,加强了我改变的决心。
其实从生活中就可以刻意练习。恰逢上海疫情封城,和家人“关”在家一个多月了,正好先拿家人练手。我更多思考我这句话说出去对方什么感受,另外人听起来什么感受,练习能用一句话说的尽量不说两句话,能用五个字说的,不说十个字。物资上囤积,语言上断舍离。
只要足够感受到痛,自然会行动。
这一点也再一次印证了,体悟才是改变的契机。
在家庭治疗中共情个人不能停留,需快速移动。
这个收获可能是最大的惊喜。
因为这是困扰我很久的深层问题。在报名若水之前,我在家庭咨询中遇到困难,感觉在家庭中容易失去平衡翻船,但是不清楚怎么会这样。在其他地方找到的答案我感觉笼统模糊,比如说共情要“进得去、出的来”,就好像王语嫣,道理都懂,不会实践。慢慢对家庭治疗失去信心,我怀疑自己可能共情有问题,甚至“进去”都有点犯怵。
直到我呈交了那个很烂的咨询演练录像,正好呈现了我的这个问题。文滔老师的点评一语惊醒梦中人。他说,一号位(对个人的共情)不能停留,要快速移动。共情过于停留在某一个人身上,容易激发其他人的不满情绪,从而踩翻船。
不知道是文滔老师的实操经验加持,还是我这段时间的训练累积,老师很平常的语言,莫名的让我恍然大悟,我知道寻找的答案就是这个。
就好像被武林高手一指点到了淤堵的穴道,经络开始疏通。
武林高手风轻云淡,被点穴的我内在还在翻腾,效果持续发酵。
从知道到做到,还需要刻意练习才能摆脱习性的拖扯。
但是指路北极星看到了,最难寻的方向有了,剩下的只需走而已。
若水所教的功夫,不仅适用于家庭治疗,还可适用于其他,人际交往、自己的家庭关系、自我修养心灵成长、甚至乐器演奏里(有同学分享“用心听慢慢来”,打鼓也更好了呢)。
我感觉若水学堂的教学模式也是遵循“若水”心法:建立良好的师生信任关系,想办法调动学员自己的感受体验,抓住学员需求,准确共情,鼓励挫败,使之保持在容纳之窗,不仅是演练123号位,角色扮演和观察员也是游走体验123号位……
适用于一切的,可称之为道。
若水学堂就是这样的地方,传道,受业,解惑。
当今世道,“老师”很多,良师难寻。
我想若水的名字,不仅是取义“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同时水象征情感,这里的老师都饱含温情。唯有情,才能唤起生命能量。
感谢文滔老师和若水的每一位助教老师,耐心、温情、倾囊相授的付出和指导。
“秘籍”有了,接下去的只需加深理解,和努力践行,才不负师恩不负己。
前言
若水学堂专门培养家庭治疗师,通过循序渐进、打磨多年的课程设置,让认真投入学习的学员都能逐渐累积专业实力,一年后真正开始从事家庭治疗。过去教学经验显示,实务经验愈丰富的学员,来上若水的课收获愈大。
学员通过C系列课程进行实务演练,学习多人会谈技术,掌握处理各种临床状况的能力,掌握家庭会谈技术。第一篇章已更完,下面将继续分享一些学员的学习反馈。
分享
遇见若水 · 若水学堂家庭治疗学习心得-张璇
学习和实践咨询几年来,我越来越感到迷茫和不满足,苦于无缘找到更加究竟根本的东西,直到遇到了赵文滔老师和他的若水学堂。
若水的真功夫,很独特。
在我看来,若水所授,如海之深处,静可如如不动,避免了表层的知识如浪花般的争辩冲突;又可灵活变动,化为任何浪花而不争。
我是从A系列开始上起的。本来还想着“A 阶段就算是个基础课也可以顺便复习”的心态,却发现我误会了若水的“基础课程”。
A系列的基础课程,跟我以为的基础理论不一样,更像是若水功夫心法基础。不才学徒总结若水功法,简要言之就是:
紧攀“关系”脉络。
抓住1个中心(以来访的感受和需求为中心),
走3个基本点(123号位端盘子下楼),
留意别脱窗(容纳之窗)。
看起来很简单。
复杂的东西吸引眼球,但其实大道至简。越简单的东西越难贯通,而一旦练好又是一本万利,可生万物。我越来越理解为什么文滔老师面对我们这些“笨学生”不停的问“来访这样那样我们该怎么回应呀”之类的问题,很少教我们套路,逼急了也只能实时示范还要强调“这只是一百万种回应的一种”。因为若水想传的是道(根本规律),而非套路。“花架子”最多遇上吃这套的来访才好使,而学会了规律,见招拆招。
不但有心法,还有几套打法招式,就是B系列里几个经典案例的咨询思路。通过事前思考,课上解答,让我们对厌学青少年,出轨夫妻,依恋创伤等经典案例的思路心里有数。虽然文滔老师一再强调,这不是标准答案仅供参考,但这套“打法”是文滔老师和若水团队若干年的经验实践总结,我在自己家庭和来访身上实验过了,确实很好用。(总感觉这么“白菜价”捡到了武功秘籍是我占了老师便宜。)
这些思路可供我们刻意练习,于是就有了C系列课程。C系列的演练-反馈-再演练,就像练家子的扎马步练拳。虽然咨询实战和演练不完全一样,但是平时的基础功夫够扎实,实战时才有可能发挥的出来。特别是那些对咨询师来说艰难的时刻(比如我对冲突耐受力不强),多练才能克服,毕竟倒在操练上总好过倒在实战上。
同一个C系列课程,各人所得不一。我来说说我自己的一部分收获:
咨询师要多倾听。
把空间让给家庭。才有机会给他们活现,有机会从客厅走到卧室,看到他们真实的样子。
见过一些咨询师很权威范儿地教育家庭,说的话让人当场想跟着点头。我有点不赞同这种方式,认为成长来自于体验,也就是文滔老师说的“体悟”。
但通过演练这面“照妖镜”,发现其实我自己也很爱讲道理,话很多。特别是稳不住自己“咨询师”角色的时候,就用话来填满空间,解释、建议或者教育。但其实,让家人之间对话才是真正的家庭治疗师该干的。咨询师要放下身份感,学会“隐身”。咨询师要能“无”,才能让家庭呈现出“有”。
慢即是快。
咨询师要慢下来,用心倾听。不被家庭的焦虑裹挟,着急解决问题可能反而强化了问题。咨询师要能慢、能稳、能懂,才有机会带领家庭看清、体会、理解每一个点。家庭往往就是因为“以为”看清了才出了问题。
咨询师只负责疏通,相信家庭只需“气血通畅”(能彼此理解合作),就有能力找到答案。这背后其实涉及一个底层信念,是否足够信任人“本自具足”。
慢下来,这其实是我的一个难点。
因为其一,我常常不由自主的跟家庭一样很想快点摆脱困难,看到积极的,赶走消极的。比如,如果一方说另一方不好,我可能会问,“有没有什么时候是好的呢?”或者试图解释行为的意义甚至干脆教对方如何做,但是在演练中常常被助教喊停。经过学习,我心里也明白,我这时要快点“动”更多是因为自己耐不住。这些负面情绪让人难受。这也是家庭的模式,我不知不觉在重复。
另一个原因,我发现并不如自己所以为的那么相信“家庭有能力自己找到答案”。所以忍不住直接帮他们出主意,想快点把家庭拉出来。其实是无用功(至少用处不大),这种徒劳让彼此都挫败反而无益。
越想快,反而慢。
慢才是快。体悟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最后一次演练课的时候。当我一次次试图解释、行动,离开了来访当下的感受的时候,助教老师一次次喊停,逼着我和家庭深处难受的感受呆在一起。我惊讶的发现,当我不急着“解决问题”,而是和家庭一起体验“难过”这个现实的时候,他们反而反馈“好一些了”。这样的反馈增强了我的信心。耐受当下,才有可能帮家庭进一步下探,一步一步疏通深处的淤堵。看起来慢,却是最快的有效途径。
少即是多。
每次不贪多,只好好处理一点。也就是老师说的“下探”。
我不自觉“前探”而非“下探”,原因常在于,我难以在一点稳下来,想着“这个点没有办法疏通就换一个点看看”,结果都是浮于表层。道理上明白其实“一通百通”,但稳不下来。这一点通不了不是“点”的问题,还是咨询师心中脉络不明,不够熟练和耐受。
此外,在我身上,“少”还意味着语言要精炼。
我因为语言不够精准,啰嗦重复,反而洗掉了重点。老师和练习小伙伴们的反馈以及观看自己录像,让我加深“体验”到了这个不足。之前虽然也知道,但这次因为有了切肤之痛的感受,加强了我改变的决心。
其实从生活中就可以刻意练习。恰逢上海疫情封城,和家人“关”在家一个多月了,正好先拿家人练手。我更多思考我这句话说出去对方什么感受,另外人听起来什么感受,练习能用一句话说的尽量不说两句话,能用五个字说的,不说十个字。物资上囤积,语言上断舍离。
只要足够感受到痛,自然会行动。
这一点也再一次印证了,体悟才是改变的契机。
在家庭治疗中共情个人不能停留,需快速移动。
这个收获可能是最大的惊喜。
因为这是困扰我很久的深层问题。在报名若水之前,我在家庭咨询中遇到困难,感觉在家庭中容易失去平衡翻船,但是不清楚怎么会这样。在其他地方找到的答案我感觉笼统模糊,比如说共情要“进得去、出的来”,就好像王语嫣,道理都懂,不会实践。慢慢对家庭治疗失去信心,我怀疑自己可能共情有问题,甚至“进去”都有点犯怵。
直到我呈交了那个很烂的咨询演练录像,正好呈现了我的这个问题。文滔老师的点评一语惊醒梦中人。他说,一号位(对个人的共情)不能停留,要快速移动。共情过于停留在某一个人身上,容易激发其他人的不满情绪,从而踩翻船。
不知道是文滔老师的实操经验加持,还是我这段时间的训练累积,老师很平常的语言,莫名的让我恍然大悟,我知道寻找的答案就是这个。
就好像被武林高手一指点到了淤堵的穴道,经络开始疏通。
武林高手风轻云淡,被点穴的我内在还在翻腾,效果持续发酵。
从知道到做到,还需要刻意练习才能摆脱习性的拖扯。
但是指路北极星看到了,最难寻的方向有了,剩下的只需走而已。
若水所教的功夫,不仅适用于家庭治疗,还可适用于其他,人际交往、自己的家庭关系、自我修养心灵成长、甚至乐器演奏里(有同学分享“用心听慢慢来”,打鼓也更好了呢)。
我感觉若水学堂的教学模式也是遵循“若水”心法:建立良好的师生信任关系,想办法调动学员自己的感受体验,抓住学员需求,准确共情,鼓励挫败,使之保持在容纳之窗,不仅是演练123号位,角色扮演和观察员也是游走体验123号位……
适用于一切的,可称之为道。
若水学堂就是这样的地方,传道,受业,解惑。
当今世道,“老师”很多,良师难寻。
我想若水的名字,不仅是取义“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同时水象征情感,这里的老师都饱含温情。唯有情,才能唤起生命能量。
感谢文滔老师和若水的每一位助教老师,耐心、温情、倾囊相授的付出和指导。
“秘籍”有了,接下去的只需加深理解,和努力践行,才不负师恩不负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