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哲学学习心得_中世纪哲学学习心得3000字

以下文章选自《一个医学人的职场成长思考》,标题为:中世纪哲学的贫乏和丰富:中世纪哲学学习心得3
 
自从跟着傅佩荣老师开启“西方哲学课”的学习以来,在中世纪哲学上遇到不小的挑战和“坎坷”,说实话,就像有些学友所讲,其中的很多节课我也是反复的听了不止一遍,感觉每次都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傅老师也说自己也经历过同样的路,确实很辛苦,但是值得。不是都说中世纪是西方的黑暗时代么,不是说创见最少么,为什么会学的这么艰难呢?
 
我个人体会有两点原因:
 
第一,中世纪宗教哲学家的理论体系涉及到很多思辨的过程,假设、推理、验证或者推翻假设从而得到结论的过程,这个我上一次举过一个小例子,就是奥古斯丁的“我受骗所以我存在”。
 
第二,是因为作为一个受中国传统教育出来的我,是典型的唯物主义者,对于这种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很难感同身受得去理解。比如所谓的“三位一体”的启示等很多相关内容。
 
虽然如此,也在傅老师的鼓励下,坚持去尽量理解和体会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想法和洞见,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因为傅老师说,啃下中世纪的内容,对中世纪的内容理解的比较透彻,到后边近代哲学家的内容,才会更理解他们在说什么,如果没有经过中世纪的磨练,对西方1300多年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的了解是一片空白,就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过渡到近代的西方人的想法。去理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去理解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等内容。
 
经过反复的学习消化本系列内容,作为对中世纪哲学收尾的小结,分享几个我认为中世纪哲学不得不知的几个核心知识点:
 
1.
 
中世纪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世纪的宇宙观是以托勒密天文学为基础的地心说,人活在地球上,往上可以提升到天堂,往下的话就是降到地狱。人类是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地狱的深处是魔鬼和罪人,中间经过炼狱山,最后到最高的天堂。人死后犯下重大罪过的要下地狱,永世不得超生,如果是完美的人比如殉教的烈士会升入天堂,而大多数人都在中间,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坏,就会到炼狱中,炼狱中的人需要在世的亲友替他们祷告,替他们行善,才能通功(功劳互相通)后进入天堂。
 
中世纪的人生观可以用七宗罪来概括(有一个电影就叫《七宗罪》,英文名叫《seven》),这七大死罪分为三类:第一是对自我的执着,包括骄傲、嫉妒和愤怒;第二类是自我欲望的过度膨胀,包括贪财、贪食和贪色;还有最后一个是不及,就是懒惰。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人生来就是有原罪的,这个原罪要特别说明一下,就是一种原始的紧张状态,是一种犯错/犯罪的威胁。人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做出不理性的行为和决定而犯错,犯错/犯罪后就需要教会组织的救赎。这本身也导致后期教会组织的腐败不断加剧,比如靠售卖五花八门的赎罪券来圈钱。
 
中世纪的价值观就是要信仰上帝,以《圣经》作为真理的标准,以宗教作为一切的基础,尤其是道德的基础,西方人很自然就会认为一个人有道德是因为他相信上帝。如果没有上帝存在或者不信仰上帝的话,他就可以为所欲为。这种依赖外界的力量、宗教的权威以及对死后的恐惧来维持的道德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尤其是到中世纪后期随着人们自主意识的提升和精神自主情况的出现,这种价值观就受到了很多挑战、质疑和反思。
 
2.
 
上帝是否存在
 
这部分分享的内容更多的是关注哲学中思辨的方法和过程,而非上帝是否存在的结论。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论证,有两套基本的方法,分别是先天论证和后天论证:
 
先天论证,也被称为“本体论证”,是安瑟姆(Anselm, 1033-1109)提出来的。简单的说就是从上帝的定义本身去论证上帝的存在,这种论证不需要后天的经验。安瑟姆先下定义,他说所谓的上帝就是“你不能设想有比他更伟大的存在者”,就这句话,上帝就是那个你不能设想有比他更伟大的存在者,这句话还算清楚;但是你如果了解这个定义的话,就代表上帝非存在不可。为什么?因为你既然听到了上帝是那个不能设想有比他更伟大的存在者,也就是说上帝是最伟大的、最完美的,但他如果只存在于思想里面被你了解了,而没有在实际的世界上去存在的话,那他就没有资格成为刚刚所定义的那个“不能设想有比他更伟大的存在者”。
 
这个论证引起很多质疑,包括托马斯·阿奎那的质疑,他认为“我们有限的人类对于上帝只能有不恰当而间接的知识,我们的理解能力有缺陷,不可能认识上帝一如上帝在他本身,只能借着上帝所创造的万物去认识什么是上帝。”这也引出他著名的后天论证
 
后天论证,也被称为 “宇宙论的论证”,因为它牵涉到有形可见的这个世界万物,也就是跟现实生活经验有关的。托马斯认为我们不能从对上帝不完全的、不完整的观念直接就掌握到“上帝存在”这样的结论。也就是著名的五路论证
 
五路证明从从五个角度、五条路线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分别是:
 
第一路就是用万物在变动中来证明;
 
第二路是用万物的因果关系来证明;
 
第三路是用万物的偶存性来证明,就是万物的存在不是必然的,是偶然的或者偶存的;
 
第四路用万物的美善等级来证明;
 
第五路是用万物的目的与秩序来证明。
 
其中第四路相对最弱,而1、2、3路思路相通,从变动、因果和万物偶然存在的前后延续性来论证和推理,每件事或者万物必有他之前的那个存在,万物不能做无穷的回溯,推到最初就都归于上帝,第5路是说明上帝设计了万物的秩序和目的。
 
最后再提一下,以上的五路论证实际上是托马斯·阿奎那的“温和实在论”这个系统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我们中国人关注更多的是唯物论和唯心论。而在西方事实上,更多的哲学家主张的是实在论或唯实论,英文叫做realism,real-就是真实的。那么什么叫温和实在论呢?前面加上一个moderate。Moderate Realism就代表温和的实在论,就是它不走极端,也不是很朴素的,它有具体的内容。
 
温和实在论肯定这个世界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也就是就算人类不存在,世界依然存在。世界就是实在的东西,这是第一个肯定。所以它显然不是唯心论,唯心论认为如果没有人类的认识能力的话,这个世界存不存在根本无关紧要。它也不是唯物论,因为它接着就要谈到人的存在,人的存在也是一个事实。再进一步,人可以认识这个世界。所以温和的实在论是说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这是它的重点。人可以靠被动知性接受具体事物和经验给的材料和信息,然后靠人的主动知性再设法把它的共性规律(也就是共相)抽出来,抽出来之后得到概念,再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所以人类的知识跟外在的世界可以对照、可以符合。在这个理论体系下再进一步衍生出对上帝的描述。
 
上帝是什么?
 
否定法:上帝不是什么。譬如上帝不是高山,不是大海,不是日月星辰,不是父亲,不是母亲,这话都对,因为我只说不是,这个基本上没有错,他确实不是;但是这样一来的话,人类的认识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肯定法:比如很多人是善的,是好人,但上帝是全善的,至善的;人有各种能力,但上帝是全能的。”就是把人类身上的这种属性、描写的方式加在上帝身上的话,立刻就要把在人身上的限制整个取消,所以西方谈到上帝的时候很容易就说上帝是全知的、全能的、全善的,以及上帝是善、智慧本身。
 
模拟法:也有很多人在用,因为一般人他觉得上帝太抽象了,如果讲一个比喻,讲一个类比,或许你可以更容易了解一点。比如上帝爱人类就像父母爱自己的孩子。
 
以上权当作是自己了解西方哲学甚至是西方文化的一块铺路石吧,就此暂时了解中世纪哲学的学习。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