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组新课标学习心得_中学语文组新课标学习心得
以下文章选自《无锡市梅里中学》,标题为:【至贤教研】新课标学习心得——梅里中学语文组
01、张增光、杨玉玲
“大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的简称。“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有论者将其称作“全人教育”、“全人作文”。
新课标的立德树人、文化自信,体现的就是一种大语文观,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通过六大学习任务群,实现知识本位——素养本位、教材主体——生活融入、被动接受——实践探究、 精心预设——创新生成、听记默写——问题解决、 碎片讲解——鲜活情境、成绩分数——生命成长,最终指向学生终身发展。
02、孙海琴
新课标的颁布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让我充分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丰富性、深刻性和艺术性。
1、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新课标规定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新课标规定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从三个层面六个任务分四个学段进行具体的说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3、跨学科学习。可以结合数学等学科学习,或者自己参与的科技活动,学习撰写并分享观察、实验研究报告。语文可以选择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开展学习、活动、研究、讨论,更好地体现“大语文”学习概念。
03、蒯瑜
经过对2022年初中语文新课标的仔细研读,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强化素养导向。本次新课标不仅强调“核心素养”,更为实现三维目标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问题,进一步提出了“素养型课程目标”,它具有实践性、情境性、整合性、反思性等特征,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达成。
2.聚焦学习任务。新课标根据内容整合程度建构了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体系,从基础到发展再到拓展,六大学习任务群中每一个都贯串义务教育四个学段,使得学习任务群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3.注重学业质量。本次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的有关内容。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四个学段的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相互衔接,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为核心素养评价提供了依据。
04、严钰红
2022新课标的几大变化:新增了核心素养,增强了语文课程的思想性;新增了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六个任务群又分为三组,任务群的学习,增强了知识的集群性,不像以前那样零散甚至断层。更提升了知识的可运用性。这些重大的变化意味着我们今后的教材和教学也会发生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程能更适应时代的变化。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合作、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我们要加强学习,要不断反思。让我们与新课标一起成长,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
05、高雅婷
相较2011版课程标准,“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的相关内容。以前语文主要考什么、分段性是比较模糊的,现在,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基于学业质量标准来设计作业,能完整地、充分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能更精准地、有进阶地编写作业内容,能更多样地、有创意地编写作业内容。
新时代的作业思想与大单元教学理念是一致的,这就要在大概念、大目标的引领下,形成大的进阶性的任务群。从学业质量内涵的表述维度来看,大单元作业设计就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在大目标形成的学习情境中,以作业为支架,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表现和发展水平。
06、严悦
通过学习“跨学科教学”以及新课标等内容,我深刻体会到跨学科教学可以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现在绝大多数学校在科学课程中采用的是分科教学。容易出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分科教学在联系实际时,因受到学科的局限,往往是蜻蜓点水或只局限在某一关节,而不是真实情境的完整的问题。真实完整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内容,如果仅局限在学科教学,就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学科教学应与跨学科教学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会更好,跨学科教学可以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教师应加强跨学科教研,拓展自己的视野,研讨学科间教学内容的交叉点,交流学生已有的学科基础,提高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科间教师的合力。跨学科教学可以由学科教师独立指导,也可以由不同学科教师协作完成。
07、周晨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022版新课标中凝练了语文的核心气,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彰显了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意识决定行动。我们心中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渗透到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点滴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
08、杭冰
学习了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后,我明白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教语文,并不单单是让学生机械地背诵几篇拗口的诗文,公式化地赏析几段文字,按照模板写一些没有经历体验的空洞文字。而是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体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做到让他们活学活用,而非纸上谈兵,则要求我们教师创设以生活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当中会产生学习知识的愿望,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更容易产生成就感和获得感。
09、钱敏
通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受益匪浅。面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教师教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优化育人蓝图,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内容,减负提质。
跨学科既是一种知识与生活、科学与人文等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彼此融合的价值追求和时代精神,又是一种强调互动建构、合作探究知识的学科研究的知识论与方法论,其实质是打破学科已有界限。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和情景化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求认识世界并解决实际问题。其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拓展思维,成为合格的教师,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10、丁芸
这次的新课标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现在的学生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还是胎儿时便开始了胎教,然后早教、幼小衔接……一路高歌猛进,最后学生能做很多题,但精神却日益空乏,物质的丰富让他们不知道先烈的奋斗意义何在,不知道祖国的伟大之处何在,更不知道自己的社会责任何在。
学校的教育是要关注下学生解题之外的其他能力,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数典忘祖的学生怎么会担起该有的社会责任,所以这次新课标内容的安排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另外,这个顺序的安排也很好,由曾经的辉煌史到曾经的奋斗史,再到现在眼前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前后发展有个完整的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11、宿铭华
立德树人是新课标提出的根本任务。学习了新课标以后,我更加意识到大语文概念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让语文教学和生活实践产生紧密联系,强化语文学科实践,将知识赋予实践。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基于教材,创造性、灵活性地选择和运用教材进行多样化教学设计,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个性化发展的新道路。积极改进课堂教学,多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同时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平衡与沟通课堂内外甚至各个学科以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学识,丰盈自己的能力,丰满自己的精神。
12、何笑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意味着语文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论是在我们的课程目标,还是在我们的课程内容中都得到了彰显,实际上这里非常强调的是语文的育人价值,也是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
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是时代的必然发展,教师要重视基本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阅读策略就是教思考方法;运用阅读策略的过程,就是有迹可循的思考过程。有了具有目标聚合力和行动吸引力的学习任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真正“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13、朱星宇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为了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在新课程的指导下,语文课堂应挖掘课文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注重情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发展。语文课堂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
14、林胤志
为深刻理解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内涵,我认真研读新课标具体内容,将新版与旧版进行对比,试图找出其中的变化并试着对新课标进行解读。
首先,变化在于凝练语文核心素养。我们要引导孩子多看一些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相关的文言文、古诗词的文本,让他们记住这些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一些光辉事迹、革命文化以及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各个英雄人物。
其次,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主张。它把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寄托在六大学习任务群中,可以分成三个阶层。因此,当学生掌握六大任务群就可以把所有的课文分门别类寄托到其中。
最后,针对新课标附录里的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课外阅读读物推荐这个名录的增删。
2022年新课标的提出,是现阶段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和理解新版课程标准,才能使得我们高效地提高教学水平以及提升学生素质!
15、田佳佳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
教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16、陈琰
《新课标》对学生几种读书方法的要求中提到“朗读”“默读”“精读”。这几种阅读方式,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而在实际学习中,我们的“文学作品阅读”“古诗文阅读”,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能否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达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7、黄星裕
新课标将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跨学科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利用学科知识进行现实生活的观察和问题解决。作为教师,需要明确的是,真正的跨学科一定是与本学科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对学科知识的应用,不能因为跨学科就忘了学科本身的任务。跨学科学习最终的切入点和目的就是要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跨学科是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不仅是外显的活动,脑内的思维活动更重要。在跨学科教育中,老师应该如何安排任务从而实现合作,这一点也很重要。
所以,重新审视小组合作方式在课堂上的运用,是今后研究重点之一。后小组合作时代,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还要跨智力,实现智力共享,才能真正地合作起来,达到个人和团队的最优化。
18、韦伟
“跨学科学习”不等于“多学科学习”。并不是在一个学习项目中涉及多个学科,就属于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的“跨”,意指学科之间的交融、互嵌入、协助、共享、迁移。而不是学科间的拼凑与累积。例如“为班级推荐一种观赏盆栽”,并不是分别进行园艺学、植物学、美学的分项研究,而是在“精准合理推荐”这一目标之下,综合语文、园艺学、植物学、美学、班级管理等各方面知识,进行整合式学习。
19、刘涵
2022年版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有两个角度的表述:一是侧重“人文”的主题,二是侧重“工具”的内容组织。
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的选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节日习俗。可以以此为引领,以寻找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为主任务展开教学:通过阅读,领悟写法,体验情感;设置旅游的情景,将品析与写作结合;安排合作交流,互评习作,完善自己的习作。
用大单元优化思维设计教学,与任务群组织呈现形式完全合拍,单元内的单篇课文是一个学生通过读、思从中获得语文知识和经验的任务,避免了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单元的人文主题或文章体式聚焦能精准显现引导作用,学生的阅读、思考、交流、拓展等活动都被主题链接起来,形成精巧的任务链,支撑了任务群的学习。
20、高建春
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人字,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
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始终不忘挖掘文本中的育人内涵,联系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生活,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感恩教育、珍爱生命教育、做人应有的底线教育、劳动教育等。我们可以在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
语文教学过程本就是个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只要语文教师始终不忘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立德树人的种子,那么,多年后,孩子们必将收获到健全的人格。
21、王珍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最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学生学、质量评价的直接依据,新方案和新课标的颁布,将开启新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学习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我得到了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从课程目标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时代实实在在地到来了。
二、从课程内容看,新课标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构建了3个层面6个学习任务群,对于提升语文学科育人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三、学业质量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突出亮点。细化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指向性、操作性都很强,对于教学实践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四、跨学科学习成为了语文学习倡导的方向。
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的课标为我们语文学科教学高质量发展勾画了清晰的蓝图。
22、吕群华
新课标学习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核心素养内涵中的“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大好江山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由衷对中华传统文化从认同到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
2、构建学习任务群
在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建立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学习主题为引领的学习任务群。因此教师要整合学段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教学资源等,并能针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开展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任务群中不断提升能力。
新课标给语文教师以引领,而语文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要继续认真研读思考,且思且进。
23、张文月
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及主要内容的变化给我带来了以下思考:
一、如何“以文化人”
在课程目标部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化自信”这个词,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我们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如何“落实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的能力、阅读与鉴赏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梳理与探究的能力。
三、如何“构建任务群”
教师要进一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建立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为核心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并在这个任务群中不断发展学生能力。
四、如何“增强情境”
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入景。
24、沈清源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首先,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
其次,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总之,我觉得应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成功意识的培养。成功体验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满足和愉快的情绪感受,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25、吴燕
“新课标”中专门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内容,对专业学习、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关于专业学习,本人有如下思考:
作为语文教师,应将终身学习作为“教学之本”。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和文化的传播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些都源于书本。教师只有自己落实终身学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才能教学生读书。所以,语文老师首先自己得做一个“读书人”。
作为语文教师,应将信息素养作为“提升之梯”。一个时代的传播媒介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语文学科也要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科,她的运用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课堂的写作,表达上。应将其和现在媒体传播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性实用性。
26、郭爱玲
《新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中提出“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读,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默读作为一种阅读能力与习惯,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学生主要的知识与信息的获取,大多是通过默读这种方式实现的,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默读训练,如在把握文章大意时,可以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浏览课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让学生勾画关键语句,跳读课文等等。
默读不仅是训练学生读的速度,更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力和概括力。当然课堂上行之有效的默读,还要有老师的参与,合理的评价、激励必不可少。只有让默读真正的发生在课堂上,学生摄取文本信息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27、高华
新课标提炼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新增加了课程内容、新增加了学业质量、在课程实施部分新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其次,要适应现代社会要求,更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应社会的发展。
再次,“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个词,会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养成的内在逻辑,要建立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为核心的语文学习任务群。
最后,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思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
28、赵梦娜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标,我深入了解跨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跨的不仅是学科,还有学校和社会,跨区域学习,语文学习的物理空间不只是语文课堂,而是拓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样的学习是真正的实践学习。
重视学科整体育人优势,精心组织主题,策划多样活动,拓展学习资源,充分利用一切生活场景,提供跨学习学习的场所与时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可见,真正的“跨学科学习”是通过建立起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而促进学生的学科思维与学科理解,是一种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的深度学习方式。学科源于生活为了生活,生活具有整体性,解决生活中微小的问题,也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因此,“跨学科学习”必然要根植于生活。
29、杨苗苗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笔者认为“跨学科”学习,关键在于应用于“跨”的教学行为设计:整合。“整合”既指整合新的学习结果,更指“整合”这个动态行为过程本身。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功夫可能不在“语文”本身,而在“语文”之外。
“跨学科学习”教学设计的难点不在于对”跨“的学习行为的组合设计,而在如何通过 “跨”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个人认为,跨的方式必须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方式,不能盲目跨或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
但“跨学科教学”势必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挑战,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关注本学科,也要关心学生正在学习的其他科目,更要留心搜索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坚守语文学科的本体立场,引导学生为学科而学,为理解而学,为生活而学。
30、钱薇薇
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最大的体会就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首先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
其次要让她们多读多思多讲。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于是《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31、陈红芳
新课标明确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语文学科需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相比较,2011版课程标准。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的相关内容,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依据义务教育4个学段,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境界,为核心素养评价提供依据。
32、王秀兰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紧随时代潮流,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指明了以后教学的方向。
2022版语文课标在课程理念“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这一条中明确指出“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对于这一理念我是感触颇深。我认为语文学习第一要务是阅读,读书多的孩子,语文成绩不会差。2022版语文课标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改变了过去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改变了逐点解析和逐项分析的习惯,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过程,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应该是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新课标点赞!
33、王琦
学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何为与可为》后,我想到了跨学段衔接学习的何为和可为。
每个学段都有自己的体系和目标,小学阶段注重学生的识记和浅层次的理解,中学语文内容难度往往一下子加大,甚至出现了只考六七十分的情况,如果这部分孩子深受打击,扛不过这样的过渡阶段,很可能自我限定为我的语文不行了,就这样了,初中语文太难了,哎!这样的孩子最为可惜,我原本以为只是小初存在这样的问题,可当我今年鼓起勇气踮起脚尖担任初升高直升班的教学工作时,我才发现,初高也同样如此,这不就是俄罗斯套娃嘛!
那如何打破这种俄罗斯套娃式的封闭呢?最好操作的是,在十二年一贯制的背景下,注重小初、初高的衔接和融合,让学生顺利实现不同学段之间的过渡和提升,如果能将小初和初高的衔接和融合做出一套自己的校本方案,那就是我们梅里语文组的特色,更是我们夺天下的一把利剑,大家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如果我们确立这样的大语文观,层层铺垫、步步提升、强强联合,那我们梅里学子必然能靠语文打下自己的江山。
01、张增光、杨玉玲
“大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的简称。“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有论者将其称作“全人教育”、“全人作文”。
新课标的立德树人、文化自信,体现的就是一种大语文观,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通过六大学习任务群,实现知识本位——素养本位、教材主体——生活融入、被动接受——实践探究、 精心预设——创新生成、听记默写——问题解决、 碎片讲解——鲜活情境、成绩分数——生命成长,最终指向学生终身发展。
02、孙海琴
新课标的颁布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让我充分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丰富性、深刻性和艺术性。
1、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新课标规定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新课标规定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从三个层面六个任务分四个学段进行具体的说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3、跨学科学习。可以结合数学等学科学习,或者自己参与的科技活动,学习撰写并分享观察、实验研究报告。语文可以选择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开展学习、活动、研究、讨论,更好地体现“大语文”学习概念。
03、蒯瑜
经过对2022年初中语文新课标的仔细研读,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强化素养导向。本次新课标不仅强调“核心素养”,更为实现三维目标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问题,进一步提出了“素养型课程目标”,它具有实践性、情境性、整合性、反思性等特征,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达成。
2.聚焦学习任务。新课标根据内容整合程度建构了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体系,从基础到发展再到拓展,六大学习任务群中每一个都贯串义务教育四个学段,使得学习任务群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3.注重学业质量。本次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的有关内容。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四个学段的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相互衔接,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为核心素养评价提供了依据。
04、严钰红
2022新课标的几大变化:新增了核心素养,增强了语文课程的思想性;新增了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六个任务群又分为三组,任务群的学习,增强了知识的集群性,不像以前那样零散甚至断层。更提升了知识的可运用性。这些重大的变化意味着我们今后的教材和教学也会发生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程能更适应时代的变化。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合作、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我们要加强学习,要不断反思。让我们与新课标一起成长,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
05、高雅婷
相较2011版课程标准,“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的相关内容。以前语文主要考什么、分段性是比较模糊的,现在,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基于学业质量标准来设计作业,能完整地、充分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能更精准地、有进阶地编写作业内容,能更多样地、有创意地编写作业内容。
新时代的作业思想与大单元教学理念是一致的,这就要在大概念、大目标的引领下,形成大的进阶性的任务群。从学业质量内涵的表述维度来看,大单元作业设计就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在大目标形成的学习情境中,以作业为支架,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表现和发展水平。
06、严悦
通过学习“跨学科教学”以及新课标等内容,我深刻体会到跨学科教学可以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现在绝大多数学校在科学课程中采用的是分科教学。容易出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分科教学在联系实际时,因受到学科的局限,往往是蜻蜓点水或只局限在某一关节,而不是真实情境的完整的问题。真实完整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内容,如果仅局限在学科教学,就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学科教学应与跨学科教学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会更好,跨学科教学可以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教师应加强跨学科教研,拓展自己的视野,研讨学科间教学内容的交叉点,交流学生已有的学科基础,提高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科间教师的合力。跨学科教学可以由学科教师独立指导,也可以由不同学科教师协作完成。
07、周晨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022版新课标中凝练了语文的核心气,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彰显了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意识决定行动。我们心中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渗透到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点滴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
08、杭冰
学习了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后,我明白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教语文,并不单单是让学生机械地背诵几篇拗口的诗文,公式化地赏析几段文字,按照模板写一些没有经历体验的空洞文字。而是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体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做到让他们活学活用,而非纸上谈兵,则要求我们教师创设以生活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当中会产生学习知识的愿望,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更容易产生成就感和获得感。
09、钱敏
通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受益匪浅。面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教师教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优化育人蓝图,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内容,减负提质。
跨学科既是一种知识与生活、科学与人文等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彼此融合的价值追求和时代精神,又是一种强调互动建构、合作探究知识的学科研究的知识论与方法论,其实质是打破学科已有界限。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和情景化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求认识世界并解决实际问题。其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拓展思维,成为合格的教师,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10、丁芸
这次的新课标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现在的学生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还是胎儿时便开始了胎教,然后早教、幼小衔接……一路高歌猛进,最后学生能做很多题,但精神却日益空乏,物质的丰富让他们不知道先烈的奋斗意义何在,不知道祖国的伟大之处何在,更不知道自己的社会责任何在。
学校的教育是要关注下学生解题之外的其他能力,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数典忘祖的学生怎么会担起该有的社会责任,所以这次新课标内容的安排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另外,这个顺序的安排也很好,由曾经的辉煌史到曾经的奋斗史,再到现在眼前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前后发展有个完整的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11、宿铭华
立德树人是新课标提出的根本任务。学习了新课标以后,我更加意识到大语文概念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让语文教学和生活实践产生紧密联系,强化语文学科实践,将知识赋予实践。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基于教材,创造性、灵活性地选择和运用教材进行多样化教学设计,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个性化发展的新道路。积极改进课堂教学,多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同时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平衡与沟通课堂内外甚至各个学科以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学识,丰盈自己的能力,丰满自己的精神。
12、何笑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意味着语文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论是在我们的课程目标,还是在我们的课程内容中都得到了彰显,实际上这里非常强调的是语文的育人价值,也是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
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是时代的必然发展,教师要重视基本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阅读策略就是教思考方法;运用阅读策略的过程,就是有迹可循的思考过程。有了具有目标聚合力和行动吸引力的学习任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真正“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13、朱星宇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为了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在新课程的指导下,语文课堂应挖掘课文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注重情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发展。语文课堂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
14、林胤志
为深刻理解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内涵,我认真研读新课标具体内容,将新版与旧版进行对比,试图找出其中的变化并试着对新课标进行解读。
首先,变化在于凝练语文核心素养。我们要引导孩子多看一些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相关的文言文、古诗词的文本,让他们记住这些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一些光辉事迹、革命文化以及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各个英雄人物。
其次,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主张。它把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寄托在六大学习任务群中,可以分成三个阶层。因此,当学生掌握六大任务群就可以把所有的课文分门别类寄托到其中。
最后,针对新课标附录里的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课外阅读读物推荐这个名录的增删。
2022年新课标的提出,是现阶段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和理解新版课程标准,才能使得我们高效地提高教学水平以及提升学生素质!
15、田佳佳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
教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16、陈琰
《新课标》对学生几种读书方法的要求中提到“朗读”“默读”“精读”。这几种阅读方式,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而在实际学习中,我们的“文学作品阅读”“古诗文阅读”,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能否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达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7、黄星裕
新课标将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跨学科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利用学科知识进行现实生活的观察和问题解决。作为教师,需要明确的是,真正的跨学科一定是与本学科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对学科知识的应用,不能因为跨学科就忘了学科本身的任务。跨学科学习最终的切入点和目的就是要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跨学科是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不仅是外显的活动,脑内的思维活动更重要。在跨学科教育中,老师应该如何安排任务从而实现合作,这一点也很重要。
所以,重新审视小组合作方式在课堂上的运用,是今后研究重点之一。后小组合作时代,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还要跨智力,实现智力共享,才能真正地合作起来,达到个人和团队的最优化。
18、韦伟
“跨学科学习”不等于“多学科学习”。并不是在一个学习项目中涉及多个学科,就属于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的“跨”,意指学科之间的交融、互嵌入、协助、共享、迁移。而不是学科间的拼凑与累积。例如“为班级推荐一种观赏盆栽”,并不是分别进行园艺学、植物学、美学的分项研究,而是在“精准合理推荐”这一目标之下,综合语文、园艺学、植物学、美学、班级管理等各方面知识,进行整合式学习。
19、刘涵
2022年版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有两个角度的表述:一是侧重“人文”的主题,二是侧重“工具”的内容组织。
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的选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节日习俗。可以以此为引领,以寻找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为主任务展开教学:通过阅读,领悟写法,体验情感;设置旅游的情景,将品析与写作结合;安排合作交流,互评习作,完善自己的习作。
用大单元优化思维设计教学,与任务群组织呈现形式完全合拍,单元内的单篇课文是一个学生通过读、思从中获得语文知识和经验的任务,避免了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单元的人文主题或文章体式聚焦能精准显现引导作用,学生的阅读、思考、交流、拓展等活动都被主题链接起来,形成精巧的任务链,支撑了任务群的学习。
20、高建春
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人字,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
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始终不忘挖掘文本中的育人内涵,联系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生活,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感恩教育、珍爱生命教育、做人应有的底线教育、劳动教育等。我们可以在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
语文教学过程本就是个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只要语文教师始终不忘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立德树人的种子,那么,多年后,孩子们必将收获到健全的人格。
21、王珍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最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学生学、质量评价的直接依据,新方案和新课标的颁布,将开启新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学习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我得到了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从课程目标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时代实实在在地到来了。
二、从课程内容看,新课标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构建了3个层面6个学习任务群,对于提升语文学科育人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三、学业质量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突出亮点。细化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指向性、操作性都很强,对于教学实践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四、跨学科学习成为了语文学习倡导的方向。
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的课标为我们语文学科教学高质量发展勾画了清晰的蓝图。
22、吕群华
新课标学习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核心素养内涵中的“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大好江山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由衷对中华传统文化从认同到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
2、构建学习任务群
在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建立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学习主题为引领的学习任务群。因此教师要整合学段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教学资源等,并能针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开展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任务群中不断提升能力。
新课标给语文教师以引领,而语文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要继续认真研读思考,且思且进。
23、张文月
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及主要内容的变化给我带来了以下思考:
一、如何“以文化人”
在课程目标部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化自信”这个词,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我们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如何“落实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的能力、阅读与鉴赏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梳理与探究的能力。
三、如何“构建任务群”
教师要进一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建立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为核心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并在这个任务群中不断发展学生能力。
四、如何“增强情境”
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入景。
24、沈清源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首先,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
其次,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总之,我觉得应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成功意识的培养。成功体验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满足和愉快的情绪感受,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25、吴燕
“新课标”中专门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内容,对专业学习、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关于专业学习,本人有如下思考:
作为语文教师,应将终身学习作为“教学之本”。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和文化的传播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些都源于书本。教师只有自己落实终身学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才能教学生读书。所以,语文老师首先自己得做一个“读书人”。
作为语文教师,应将信息素养作为“提升之梯”。一个时代的传播媒介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语文学科也要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科,她的运用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课堂的写作,表达上。应将其和现在媒体传播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性实用性。
26、郭爱玲
《新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中提出“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读,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默读作为一种阅读能力与习惯,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学生主要的知识与信息的获取,大多是通过默读这种方式实现的,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默读训练,如在把握文章大意时,可以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浏览课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让学生勾画关键语句,跳读课文等等。
默读不仅是训练学生读的速度,更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力和概括力。当然课堂上行之有效的默读,还要有老师的参与,合理的评价、激励必不可少。只有让默读真正的发生在课堂上,学生摄取文本信息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27、高华
新课标提炼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新增加了课程内容、新增加了学业质量、在课程实施部分新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其次,要适应现代社会要求,更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应社会的发展。
再次,“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个词,会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养成的内在逻辑,要建立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为核心的语文学习任务群。
最后,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思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
28、赵梦娜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标,我深入了解跨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跨的不仅是学科,还有学校和社会,跨区域学习,语文学习的物理空间不只是语文课堂,而是拓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样的学习是真正的实践学习。
重视学科整体育人优势,精心组织主题,策划多样活动,拓展学习资源,充分利用一切生活场景,提供跨学习学习的场所与时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可见,真正的“跨学科学习”是通过建立起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而促进学生的学科思维与学科理解,是一种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的深度学习方式。学科源于生活为了生活,生活具有整体性,解决生活中微小的问题,也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因此,“跨学科学习”必然要根植于生活。
29、杨苗苗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笔者认为“跨学科”学习,关键在于应用于“跨”的教学行为设计:整合。“整合”既指整合新的学习结果,更指“整合”这个动态行为过程本身。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功夫可能不在“语文”本身,而在“语文”之外。
“跨学科学习”教学设计的难点不在于对”跨“的学习行为的组合设计,而在如何通过 “跨”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个人认为,跨的方式必须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方式,不能盲目跨或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
但“跨学科教学”势必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挑战,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关注本学科,也要关心学生正在学习的其他科目,更要留心搜索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坚守语文学科的本体立场,引导学生为学科而学,为理解而学,为生活而学。
30、钱薇薇
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最大的体会就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首先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
其次要让她们多读多思多讲。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于是《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31、陈红芳
新课标明确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语文学科需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相比较,2011版课程标准。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的相关内容,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依据义务教育4个学段,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境界,为核心素养评价提供依据。
32、王秀兰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紧随时代潮流,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指明了以后教学的方向。
2022版语文课标在课程理念“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这一条中明确指出“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对于这一理念我是感触颇深。我认为语文学习第一要务是阅读,读书多的孩子,语文成绩不会差。2022版语文课标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改变了过去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改变了逐点解析和逐项分析的习惯,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过程,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应该是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新课标点赞!
33、王琦
学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何为与可为》后,我想到了跨学段衔接学习的何为和可为。
每个学段都有自己的体系和目标,小学阶段注重学生的识记和浅层次的理解,中学语文内容难度往往一下子加大,甚至出现了只考六七十分的情况,如果这部分孩子深受打击,扛不过这样的过渡阶段,很可能自我限定为我的语文不行了,就这样了,初中语文太难了,哎!这样的孩子最为可惜,我原本以为只是小初存在这样的问题,可当我今年鼓起勇气踮起脚尖担任初升高直升班的教学工作时,我才发现,初高也同样如此,这不就是俄罗斯套娃嘛!
那如何打破这种俄罗斯套娃式的封闭呢?最好操作的是,在十二年一贯制的背景下,注重小初、初高的衔接和融合,让学生顺利实现不同学段之间的过渡和提升,如果能将小初和初高的衔接和融合做出一套自己的校本方案,那就是我们梅里语文组的特色,更是我们夺天下的一把利剑,大家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如果我们确立这样的大语文观,层层铺垫、步步提升、强强联合,那我们梅里学子必然能靠语文打下自己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