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学习札记】感悟历史刻印 传承民族文脉——全省档案业务培训之临夏八坊十三巷印象

以下文章选自《白银市平川区档案馆》
 
学习
 

 
札记
 
八坊十三巷印象
 
六月底,我去临夏参加为期一周的全省档案业务培训,23日晚(组织方)安排学员参观学习被誉为甘肃新的文化地标——八坊十三巷,我们8:30趁车从州委党校出发,大约有十来分钟便到了目的地。
 
下车后,我们一行从写有八坊十三巷大旮巷的门牌坊进入。第一印象是金色灯光让一切都显得熠熠生辉、流光溢彩。着黑色制服的导游迎上来首先给我们解说八坊十三巷的由来:临夏古称河州,东临洮河,北濒黄河,这里曾是丝绸之路南线上非常重要的驿站,远在唐朝,西域各国的使者、商人、伊斯兰传教士常在这里荟聚,使这里成为文化交汇和民族交融之地,不同地区的伊斯兰教徒在临夏南关,前河沿,大小西关一带建起大小不一,规格不同的八个教坊,人们“围寺而居,围坊而商”从而形成横向六条,纵向七条的十三条街巷。八坊十三巷起于唐朝,盛于明清。临夏是个多民族集聚地,现共有42个名族居住,在八坊十三巷的有回、汉、东乡等八个名族,回族最多占98%左右。
 
接着导游带我们沿着青石板铺成的巷道参观,两侧墙上有《丝绸之路》《茶马互市》《牡丹》《君子图》《擀毡》《文成公主进藏》《唐番古道》《陶瓷神韵》等砖雕作品,最引人瞩目的是刚进大旮巷不远处的巨型砖雕《八坊十三巷鸟瞰图》整整占据了一幢4层楼的一面侧墙,长和宽均足有9米。驻足仰视,场面盛大,气势恢宏,让人即刻联想到八坊的繁荣往昔,感悟到其历史的深厚魅力。
 
河州素有牡丹之乡的美誉。许多砖碉便是牡丹和葡萄、石榴、兰花、香蕉、谷子等五谷和吉祥物的组合,作品技艺精湛,每一件物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展示着美和力量;每一个人都神形兼备,意境独特,让人感叹工匠们的巧夺天工、技法高妙!
 
一会导游带我们步入一处八坊民居,大门进入要过一段回廊,再进门厅,院子中央地上是一个‘福’字,忘了是石子拼字还是砖雕而成,导游专门讲了其独特和寓意,可惜我没能记住,院子里种有花和树,观院落整体结构是对称封闭的四合院,有坐北朝南的主房,两侧有耳房,东西有厢房,进入正房正面是实木雕花的家具,上面有陶瓷花瓶等摆件。左手是大通炕,被褥以花色为主,右边窗户处又有一小炕,炕上有炕桌,桌上摆着回民的特色小吃:馓子、馃馃、手抓、盖碗茶,桌子两侧有两个蜡像回族朋友正边吃边喝边聊,形象逼真、形态自如,安居乐业的喜悦写在脸上,一副很惬意的样子。右边还有一小套间是书房,厢房的布局和正房有异曲同工之妙,印象最深的是东厢房右手暗房进去窗户下布置一处泥塑,是一个热闹的集市:有擀毡的、钉鞋的、看病把脉的、锯碗的、下棋的、比赛摔跤的、有滚铁环的小朋友、切磋武艺的小和尚和边上笑着指点的师傅,一副祥和安逸的场景。
 
整个建筑门、窗均为实木雕花,屋内布局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从陈设看这户人家境殷实,想着主人不是官宦就是商贾之家,出门时的东南角墙上有留下的字迹,年代久远,墙皮脱落认不了几个。但有一“保”字完整可见,自己推想应是个官宦之家。出口处有一小亭子,挂写有“惜水”二字的牌子,下面是一口井,导游讲这口井虽然有几百年历史但现在仍然可以打出水来,大家可以试试,看她说的确切,便有同行跃跃欲试,一位天水男青年跨入亭子尝试取水,然他费力的将青石板井盖移开,打水的木桶却因为太大而进不了井口。我们都被导游愚了,她笑道:原来的确可以打出来的,是他们管委会将桶换成大的了。我们笑着离开这幽静雅致、民风浓郁的四合院。
 
沿巷道继续往进走,路过盖碗茶广场,中间是铜雕《三泡台盖碗茶》样式的喷泉。路边或路中间有《河州脚户哥》《弹平玄老汉》《爆米花老汉》《水车》等反映八坊人曾生存生活的各种铜雕,有的住户穿着民族服饰坐在巷子的铜雕边纳凉,和铜雕融为一体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这些都能唤起人民对河州的许多古老记忆。
 
街上有各种饭馆,商铺和蛋雕、葫芦雕刻的工艺馆,大多还在营业,走进一家买盖碗茶和茶具的商铺,很是特别,整个建筑分两层,一楼是商品,二楼是休闲品茶的地方,整个墙面全用陶瓷盖碗茶盖子装饰,设计别致,可谓匠心独具。
 
路过名为清真西寺的教堂,我问导游八个坊是不是按东西南北的方位坐落的,她答不是。时间关系最终也只是见到了这一个教坊,所以具体八个坊如何坐落我不得而知。这个西寺是砖木结构,门两侧墙上一边为砖碉的荷花,写有“一尘不染”,一边为梅花写有“月下静思”。屋顶飞檐均为彩绘,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和民族宗教文化的完美融合,显得雄伟壮丽,宁静肃穆。
 
在一个巷子的墙面上我们还看到八坊十三巷旧貌换新颜的照片,让我了解到八坊在改造前是破旧不堪的城中村,好多住户都是低保户,生活穷困,有的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地谋生发展,2015年临夏州委州政府决定下大力气进行改造。多方努力筹措下,确定了“文化为先,利民为本”的总体思路,用文化赋能的理念,厚植文化沃土、 尽显临夏文化底蕴,在“复古复原、修旧如旧”中力求最大限度的恢复历史上八坊的原貌,并从产生长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考虑,让八坊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他们做到了,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让八坊十三巷华丽转身为甘肃省一个新的文化地标、国家4A级旅游之地。如今的八坊一巷一特色、一步一景观。兼具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普价值和社会价值。八坊人过上了扬眉吐气的日子,他们感念州委州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举措。这里同时有群众送锦旗和感谢信的照片资料。
 
这些给我很深的感触:临夏人用历史讲好临夏故事,传承临夏文明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档案人学习、思考、借鉴和推介。
 
墙上除了砖雕还有各种花荟布置的造型、木雕和彩绘等。
 
木雕,砖雕和彩绘是河州三绝,它们都恰到好处的呈现在八坊十三巷里,尽在传承和延续着八坊人的传统文化根脉。令人仿佛徜徉于历史长河里,沉醉在文明画卷中……正看的兴浓,临夏州档案馆的联络员打电话催促我们坐车返回。时间仓促,没能更多的领略八坊十三巷的的美,体味她的内涵,有些缺憾。这时导游为我们叫来一辆观光车载着我们几个女同志向出口赶去,绕出几道巷子,车沿红水河行使,只见河两边是古楼和商铺,河上有小桥,灯光让美景倒影在红水河里,静谧温馨的水岸风情有一种江南水乡的神韵,美不胜收。回头望去此刻的红水河静静的流淌,似在诉说八坊的沧桑变化和憧憬着智慧的八坊人灿烂辉煌的未来。
 
回来半月有余,我依然对古色古香的八坊念兹在兹。希望有机会再走八坊十三巷,再次触摸八坊成长的痕迹,细细品味八坊多元文化的永恒魅力,体悟八坊人的甘苦荣欣,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和震撼!
 
END
 
审核:万学珍 黄克翠
 
编辑:李鸿仪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