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修行学习的感悟
以下文章选自《青山居士》
近期修行学习的感悟
中国文化在秦以前是儒、墨、道三家。儒家以孔子代表,墨家是墨子,到唐宋以后才是儒、释、道三家。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这三位都是我们的根本上师,但是三家的文化各有偏重。佛家是从心理人手,达到形而上道。道家的思想偏重于从物理及生理入手,而进入形而上道。讲物理、生理入手的修持方法,任何一家无法跳过道家的范围。儒家则偏重从伦理、人文、道德入手,而进入形而上道。
只要把自己心念平息下来,听其自然,念头一空。念头真空掉,一阳来复,复卦,气就来了。念就是气,气就是念。真做到心念息下去,神就凝结了,气就聚了,神凝气聚就一阳来复,复卦来了,还怕什么病?生命的功能,只要你一口气没有断,把内在清理了就是补,因为我们的生命功能自有生生不已的力量,生命自己会补助自己。
“柔日读史,刚日读经”。所谓柔日,是一个人心里有烦恼,事情复杂解决不了,这时阴柔之气在心中,最好多读历史。读历史启发人的气魄,勇气眼光就起来了。刚日是精神特别好、思想特别清明的时候,要读经,读四书五经,读佛经,读基督教的《圣经》都可以。读经需要思想,哲学思想必须要头脑精神够的时候去研究;精神不够的时候,看看《红楼梦》,看看《历史》。
得诀归来好看书,善读书者能得口诀,方能知其意,善观者能的口诀,方能得其妙,观表相者能得口诀,而能知其里。经过老师指点,得到口诀懂了,然后自己求证一番,才把这个书看懂了。只好“掩卷一叹”,把书本合起来叹口气,“古人不欺我也!”古人没有欺骗我,是我们辜负了古人。
正见是佛教的关键所在。为了清除众人的疑虑,指导他们行走正道,佛陀以正见为第一。正见即如实地知道自我,生起对无著、舍离、慈悲和无害的正确见解。这种思想分别对治自私、恶意、残忍。正确思惟引道正语、正业、正命。此三种圆满人生的道德,第六种是正精进,它涉及到内在恶业的消除和善道的发展。这种自我纯净最好由谨慎细微的反省来完成。为此,第七正念犹为重要。精进不息,再加上念念分明,产生第八正定或一心不乱,制于一处的心好似一面撩得光亮的镜子,一切事物清清楚楚,完整无缺地映现出来。
知天道必知人道,知人道必知丹道,知丹道必知其阴阳动静之机,知其机必知其內外返还之理。知其理,采铅汞不失其时,运符火不失其候。全真之道別无他也,一要精全,二要气全,三要神全。收视则神真,返听则精真,缄言则气真。
修行打坐是入正定还是邪定,它有很大的差别,只有正定才能开发正慧,邪定开发的只能是邪慧。什么是邪慧呢?我们也会常常看到,那个平常不太会说话的,他突然会作诗,突然抓着你可以讲两个小时;他那个话匣子一打开,关不住的。然后我们听起来,他的内容是跳动的,就是他的思路不是很清晰的,然后有些话题会一直重复、一直重复,那就知道他那个脑袋瓜子已经不太正常了。可是他有时候又好像讲的是佛法,好像讲得很有道理。那个看起来好像都是劝人为善的,你说它是佛法、善法也没错,可是那个不是真正由禅定所开发的智慧,那个是邪慧,因为他如果得了相似的邪定的话,那他所开发的智慧一定不是真正的智慧。虽然他很会讲,听起来好像也蛮有道理的;可是那个不是真正的智慧。
道家的四大,见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人)亦大。佛家也有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易经的八卦中也有地(坤)、水(坎)、火(离)、风(巽)四卦,
地大以坚为性,能载万物。八卦为坤,坤之德有三:一是万物资生,二是坤厚载物,三是柔顺利贞。
水大以滋润为性,能包容万物。八卦为坎,坎之德有三:一是滋润万物,二是柔伏而动,三是克刚制燥。
火大以暖为性,能成熟万物,八卦为离,离之德有三:一是成熟万物,二是燥而动,三是大明丽天之象。
风大以动为性,能生万物,八卦为巽,巽之德有三:一是动而流,无孔不入,二是顺行而直,三是解热挠物。
大乘的止:第一步是求得“专一”,止于一点。第二步是“离戏”,离开了“空”的境界,离开了“有”的境界,离开了“非空非有”的境界,离开了“即空即有”的境界,这叫“离戏”,离开了戏论,戏论就是说笑话,达到了“空”的境界。第三步是“一味”,在静中,在动中,始终如一,始终不变,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也不受内心情绪的干扰。第四步是“无修无证”,不须用心做功夫,也不认为证得什么道,无事不定,无时不定,无处而不定。
我们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脸。有人说我在镜子里看到过。那是假的,镜子上的影像是交叉反射的,学过物理知道,它是左右颠倒相反的。
眼睛能够看到别人,但是,看不到自己。做人也是一样,人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起别人,喜欢批评别人,却不晓得反省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是众生的愚蠢,所以,修行要少看别人的缺失,多看自己的过错,把心收回来,返观自己,也就是《心经》上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在一般人而言,从有生命以来,始终是被“所知”的分别作用牵引波动,并无片刻安宁。从少到老,收集累积“所知”的“习气”,便形成了“意”。也可叫它是“意识”。“意”的作用,又有一个别名,也叫作“念”。就是念念难忘的“念”。又有形容“意”是具有强力的作用,便叫作“意志”。它配合生理的作用,就叫作“意气”了。人生多意气,大丈夫立身处世,意气如虹,那是多么美丽的豪语。“意气”加上思想、思维以后,主观认定的作用,便又换了一个不同的名词,叫作“意见”。
我们一般把人生生命的整体,叫作身心,那是很确切的说法。这个生命,是由身心组合而成的。身体是生理的、物理的,是生生不已,是“生”的功能所呈现。心是心理的、精神的,也是生生不已,绵延续绝,形成“命”的功能。如果引用《易经》的说法,心性属刚,身体属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交互变化,呈现出生命的作用。因此,必须知道,人生的一切作为,还要看每一个人所禀受生理的情况,而形成“外用”行为的结果。很明显可知的,当一个人“知性”在理智上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可以的,但是自身另有一个力量强过了理性,结果就非做不可。或者说,当自己在“知性”的理智上认为这样应该做,而且是一桩好事,但是自身却另有一个厌倦疲懒的力量,使自己始终没有去做。最后又悲叹懊悔,自怨自艾,无可奈何!这就是说明人生的一切,以及行为的善恶是非,有一半是属于人身生理所影响的结果。所以《大学》特别提出“修身”的重要。
近期修行学习的感悟
中国文化在秦以前是儒、墨、道三家。儒家以孔子代表,墨家是墨子,到唐宋以后才是儒、释、道三家。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这三位都是我们的根本上师,但是三家的文化各有偏重。佛家是从心理人手,达到形而上道。道家的思想偏重于从物理及生理入手,而进入形而上道。讲物理、生理入手的修持方法,任何一家无法跳过道家的范围。儒家则偏重从伦理、人文、道德入手,而进入形而上道。
只要把自己心念平息下来,听其自然,念头一空。念头真空掉,一阳来复,复卦,气就来了。念就是气,气就是念。真做到心念息下去,神就凝结了,气就聚了,神凝气聚就一阳来复,复卦来了,还怕什么病?生命的功能,只要你一口气没有断,把内在清理了就是补,因为我们的生命功能自有生生不已的力量,生命自己会补助自己。
“柔日读史,刚日读经”。所谓柔日,是一个人心里有烦恼,事情复杂解决不了,这时阴柔之气在心中,最好多读历史。读历史启发人的气魄,勇气眼光就起来了。刚日是精神特别好、思想特别清明的时候,要读经,读四书五经,读佛经,读基督教的《圣经》都可以。读经需要思想,哲学思想必须要头脑精神够的时候去研究;精神不够的时候,看看《红楼梦》,看看《历史》。
得诀归来好看书,善读书者能得口诀,方能知其意,善观者能的口诀,方能得其妙,观表相者能得口诀,而能知其里。经过老师指点,得到口诀懂了,然后自己求证一番,才把这个书看懂了。只好“掩卷一叹”,把书本合起来叹口气,“古人不欺我也!”古人没有欺骗我,是我们辜负了古人。
正见是佛教的关键所在。为了清除众人的疑虑,指导他们行走正道,佛陀以正见为第一。正见即如实地知道自我,生起对无著、舍离、慈悲和无害的正确见解。这种思想分别对治自私、恶意、残忍。正确思惟引道正语、正业、正命。此三种圆满人生的道德,第六种是正精进,它涉及到内在恶业的消除和善道的发展。这种自我纯净最好由谨慎细微的反省来完成。为此,第七正念犹为重要。精进不息,再加上念念分明,产生第八正定或一心不乱,制于一处的心好似一面撩得光亮的镜子,一切事物清清楚楚,完整无缺地映现出来。
知天道必知人道,知人道必知丹道,知丹道必知其阴阳动静之机,知其机必知其內外返还之理。知其理,采铅汞不失其时,运符火不失其候。全真之道別无他也,一要精全,二要气全,三要神全。收视则神真,返听则精真,缄言则气真。
修行打坐是入正定还是邪定,它有很大的差别,只有正定才能开发正慧,邪定开发的只能是邪慧。什么是邪慧呢?我们也会常常看到,那个平常不太会说话的,他突然会作诗,突然抓着你可以讲两个小时;他那个话匣子一打开,关不住的。然后我们听起来,他的内容是跳动的,就是他的思路不是很清晰的,然后有些话题会一直重复、一直重复,那就知道他那个脑袋瓜子已经不太正常了。可是他有时候又好像讲的是佛法,好像讲得很有道理。那个看起来好像都是劝人为善的,你说它是佛法、善法也没错,可是那个不是真正由禅定所开发的智慧,那个是邪慧,因为他如果得了相似的邪定的话,那他所开发的智慧一定不是真正的智慧。虽然他很会讲,听起来好像也蛮有道理的;可是那个不是真正的智慧。
道家的四大,见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人)亦大。佛家也有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易经的八卦中也有地(坤)、水(坎)、火(离)、风(巽)四卦,
地大以坚为性,能载万物。八卦为坤,坤之德有三:一是万物资生,二是坤厚载物,三是柔顺利贞。
水大以滋润为性,能包容万物。八卦为坎,坎之德有三:一是滋润万物,二是柔伏而动,三是克刚制燥。
火大以暖为性,能成熟万物,八卦为离,离之德有三:一是成熟万物,二是燥而动,三是大明丽天之象。
风大以动为性,能生万物,八卦为巽,巽之德有三:一是动而流,无孔不入,二是顺行而直,三是解热挠物。
大乘的止:第一步是求得“专一”,止于一点。第二步是“离戏”,离开了“空”的境界,离开了“有”的境界,离开了“非空非有”的境界,离开了“即空即有”的境界,这叫“离戏”,离开了戏论,戏论就是说笑话,达到了“空”的境界。第三步是“一味”,在静中,在动中,始终如一,始终不变,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也不受内心情绪的干扰。第四步是“无修无证”,不须用心做功夫,也不认为证得什么道,无事不定,无时不定,无处而不定。
我们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脸。有人说我在镜子里看到过。那是假的,镜子上的影像是交叉反射的,学过物理知道,它是左右颠倒相反的。
眼睛能够看到别人,但是,看不到自己。做人也是一样,人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起别人,喜欢批评别人,却不晓得反省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是众生的愚蠢,所以,修行要少看别人的缺失,多看自己的过错,把心收回来,返观自己,也就是《心经》上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在一般人而言,从有生命以来,始终是被“所知”的分别作用牵引波动,并无片刻安宁。从少到老,收集累积“所知”的“习气”,便形成了“意”。也可叫它是“意识”。“意”的作用,又有一个别名,也叫作“念”。就是念念难忘的“念”。又有形容“意”是具有强力的作用,便叫作“意志”。它配合生理的作用,就叫作“意气”了。人生多意气,大丈夫立身处世,意气如虹,那是多么美丽的豪语。“意气”加上思想、思维以后,主观认定的作用,便又换了一个不同的名词,叫作“意见”。
我们一般把人生生命的整体,叫作身心,那是很确切的说法。这个生命,是由身心组合而成的。身体是生理的、物理的,是生生不已,是“生”的功能所呈现。心是心理的、精神的,也是生生不已,绵延续绝,形成“命”的功能。如果引用《易经》的说法,心性属刚,身体属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交互变化,呈现出生命的作用。因此,必须知道,人生的一切作为,还要看每一个人所禀受生理的情况,而形成“外用”行为的结果。很明显可知的,当一个人“知性”在理智上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可以的,但是自身另有一个力量强过了理性,结果就非做不可。或者说,当自己在“知性”的理智上认为这样应该做,而且是一桩好事,但是自身却另有一个厌倦疲懒的力量,使自己始终没有去做。最后又悲叹懊悔,自怨自艾,无可奈何!这就是说明人生的一切,以及行为的善恶是非,有一半是属于人身生理所影响的结果。所以《大学》特别提出“修身”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