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的一点小感悟
以下文章选自《童玩童乐》
那天,有个朋友问,看过的书、纪录片都记不住,我是怎么能记住那么多东西的?
欠了这么多天,今天歇下来回答一下:
首先,就是能利用工具的利用工具,不占用大脑的“内存”。目前对我来说,未来的事项用日历,过去了的点滴用朋友圈。
然后说到学习啊,目前我只能说我的历史学习部分,其他的学科我没有发言权。
从基础的内容学起,别怕枯燥,比如寒假之前开始的古建主题的学习,最开始拿起《穿墙透壁》,真的看不懂啊龟速啊,但是我发现如果想弄懂,必须去一点点的认识梁、柱、枋这些部件,熟悉它们所在的位置。而《穿墙透壁》里面的解析又特别明白,所以我放慢速度,踏踏实实地把里面的名称与图中所在的位置连线熟悉,慢慢地,进度就会越来越快。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知识都是最重要的,没有捷径可言,沉下心,接受前期的“慢”才会有后期的“加速”。
对于初学者而言,不要求自己“记住”,先混眼熟。最开始进行历史学习的时候,我也是小白,就先看,混个眼熟,文物啊、历史故事什么的,但历史故事的来源参差不齐,需要甄别一下。
历史学习其实特别多的交叉点,比如说文物、事件等等最终指向的是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价值观等等。看的多了,自然也就明了了,反而不用记忆。
比如昨天进行的古建主题,讲到战国时期的高台建筑,有娃说见过这个青铜器的纹饰图,自然就会亲切好多;讲到汉代的“一池三山”,娃们马上说起了他们之前听到过的“仙山”,关联到了博山炉等等。
对于我来说,脱离了初学者的阶段之后,主题学习要从基础开始了解。这里的基础,就不是古建中的梁、柱、枋的位置结构了,对于中国古建筑史甚至所有的文物来讲,基础就是它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水平、思想基础、技术发展等等。
比如,
如果不了解商代建房的技术水平以及思想观念,就很难理解他们会在房屋动工前用“牲”甚至“人牲”;
如果不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的冶铁等技术发展,就很难理解诸侯王的宫室规模与高台建筑的兴起;
如果不了解东汉木架构技术的成熟以及汉代人的生死观,就很难理解出现了那么多多层楼阁的陶器;
如果不了解佛教的传入对魏晋南北朝的影响,就很难理解众多佛寺、佛塔、石窟的出现以及那个时代的文物上的莲花纹饰;
……
上面的内容是具有共性的,所以是相通的,一但打通,那么整个时代的文物、建筑等等都可以串联起来。
前期的“深入”才会有后期的“顺畅”。
最后呢,我的愿望就是借由历史与文物,关联起其他学科。比如,
我会在讲陶瓷的时候关联些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
我会在讲建筑的时候关联些力学的内容;
我会在观展的时候适当的放些地图进去,或者让娃们自行完成地图的绘制;
我会在古建的学习中穿插些数学的内容进去;
……
当然,这些关联学科我都没有太深入学习,目前满足于“够用”,因为可能深入就在不知不觉中,没有期待,也没有给自己设限。
所以,因为自己从零开始学习了古埃及主题、敦煌主题、古建主题等等,我希望能用这种方式,带娃们一起学。当然,带娃学习的时候和我自己会有些差异,但根本上是多方面的熏陶,从“混个眼熟耳熟”到“不占用内存的记住”。
带娃学习的话,有些方法,也算是多年陪玩的经验吧:
第一,要很多的配图,比如地图、相关文物等等,因为娃们很难去想象我的讲解表达的究竟是什么。这也是为什么会经常看到,大人跟着讲解津津有味的听,而娃们的眼神已经不知道瞟到哪里去了。。。如果图放在那里,让他们去寻找,更直观、效率更高也更不容易走神;
第二,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比如去讲原子分子的时候,娃们难以理解怎么办,那就一个娃拿C,一个娃拿O,我说一氧化碳,那就俩娃都举起来,这样,不会走神,也能理解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因为作为学过基础化学的人,通常是不太能理解未学或者初学者的困扰的——这句话也延伸到辅导作业的其他学科。
第三,把任务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每次的目标都不一样但都会强化之前的,再引进一点新的,滚动向前。同样,每个展的观展也都会有所侧重,什么都想要通常等于什么都得不到。
第四,有意引导建立点-线-面,比如前文从汉代的“一池三山”关联到博山炉。对于娃们的学习,我不太主张野蛮生长,即便他有广泛的阅读量、巨大的知识量,如果他无法内在的把这些点串成线,那会是一个个“散点”,占用大量的“内存空间”,且应用的时候很难“举一反三”。
恩,大概就是这些,想起来再继续补充吧~~
那天,有个朋友问,看过的书、纪录片都记不住,我是怎么能记住那么多东西的?
欠了这么多天,今天歇下来回答一下:
首先,就是能利用工具的利用工具,不占用大脑的“内存”。目前对我来说,未来的事项用日历,过去了的点滴用朋友圈。
然后说到学习啊,目前我只能说我的历史学习部分,其他的学科我没有发言权。
从基础的内容学起,别怕枯燥,比如寒假之前开始的古建主题的学习,最开始拿起《穿墙透壁》,真的看不懂啊龟速啊,但是我发现如果想弄懂,必须去一点点的认识梁、柱、枋这些部件,熟悉它们所在的位置。而《穿墙透壁》里面的解析又特别明白,所以我放慢速度,踏踏实实地把里面的名称与图中所在的位置连线熟悉,慢慢地,进度就会越来越快。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知识都是最重要的,没有捷径可言,沉下心,接受前期的“慢”才会有后期的“加速”。
对于初学者而言,不要求自己“记住”,先混眼熟。最开始进行历史学习的时候,我也是小白,就先看,混个眼熟,文物啊、历史故事什么的,但历史故事的来源参差不齐,需要甄别一下。
历史学习其实特别多的交叉点,比如说文物、事件等等最终指向的是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价值观等等。看的多了,自然也就明了了,反而不用记忆。
比如昨天进行的古建主题,讲到战国时期的高台建筑,有娃说见过这个青铜器的纹饰图,自然就会亲切好多;讲到汉代的“一池三山”,娃们马上说起了他们之前听到过的“仙山”,关联到了博山炉等等。
对于我来说,脱离了初学者的阶段之后,主题学习要从基础开始了解。这里的基础,就不是古建中的梁、柱、枋的位置结构了,对于中国古建筑史甚至所有的文物来讲,基础就是它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水平、思想基础、技术发展等等。
比如,
如果不了解商代建房的技术水平以及思想观念,就很难理解他们会在房屋动工前用“牲”甚至“人牲”;
如果不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的冶铁等技术发展,就很难理解诸侯王的宫室规模与高台建筑的兴起;
如果不了解东汉木架构技术的成熟以及汉代人的生死观,就很难理解出现了那么多多层楼阁的陶器;
如果不了解佛教的传入对魏晋南北朝的影响,就很难理解众多佛寺、佛塔、石窟的出现以及那个时代的文物上的莲花纹饰;
……
上面的内容是具有共性的,所以是相通的,一但打通,那么整个时代的文物、建筑等等都可以串联起来。
前期的“深入”才会有后期的“顺畅”。
最后呢,我的愿望就是借由历史与文物,关联起其他学科。比如,
我会在讲陶瓷的时候关联些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
我会在讲建筑的时候关联些力学的内容;
我会在观展的时候适当的放些地图进去,或者让娃们自行完成地图的绘制;
我会在古建的学习中穿插些数学的内容进去;
……
当然,这些关联学科我都没有太深入学习,目前满足于“够用”,因为可能深入就在不知不觉中,没有期待,也没有给自己设限。
所以,因为自己从零开始学习了古埃及主题、敦煌主题、古建主题等等,我希望能用这种方式,带娃们一起学。当然,带娃学习的时候和我自己会有些差异,但根本上是多方面的熏陶,从“混个眼熟耳熟”到“不占用内存的记住”。
带娃学习的话,有些方法,也算是多年陪玩的经验吧:
第一,要很多的配图,比如地图、相关文物等等,因为娃们很难去想象我的讲解表达的究竟是什么。这也是为什么会经常看到,大人跟着讲解津津有味的听,而娃们的眼神已经不知道瞟到哪里去了。。。如果图放在那里,让他们去寻找,更直观、效率更高也更不容易走神;
第二,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比如去讲原子分子的时候,娃们难以理解怎么办,那就一个娃拿C,一个娃拿O,我说一氧化碳,那就俩娃都举起来,这样,不会走神,也能理解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因为作为学过基础化学的人,通常是不太能理解未学或者初学者的困扰的——这句话也延伸到辅导作业的其他学科。
第三,把任务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每次的目标都不一样但都会强化之前的,再引进一点新的,滚动向前。同样,每个展的观展也都会有所侧重,什么都想要通常等于什么都得不到。
第四,有意引导建立点-线-面,比如前文从汉代的“一池三山”关联到博山炉。对于娃们的学习,我不太主张野蛮生长,即便他有广泛的阅读量、巨大的知识量,如果他无法内在的把这些点串成线,那会是一个个“散点”,占用大量的“内存空间”,且应用的时候很难“举一反三”。
恩,大概就是这些,想起来再继续补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