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暖冬前行,江南勤学时

以下文章选自《湖南师范大学星网》
 
行走的力量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勤学习 我们一直在路上
 
小星伴你一同阅读
 
辅导员前往上海、江苏等地高校
 
交流学习的感悟
 
2019年1月3日至1月6日,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向发意带领我校10余名辅导员,前往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交流,就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建设经验、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特色工作、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交流与探讨。
 
在相关高校学习之余,老师们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深有收获。
 
辅导员学习随笔
 
当石榴籽遇上鸡头米
 
来到苏州,经过姑苏路的瞬间,我就想起了唐朝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所写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年学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可能都没想过有一天我会来到江南,在不同年代、同一个地点,与作者一同感受江南风情。
 
妥妥的一枚西北女汉子,第一次来到江南,确实很是惊喜,其中最让我惊喜的是餐桌上的一道苏州特色菜——鸡头米羹,且不说我有多喜欢吃,我更感兴趣的是它的历史与内涵。餐桌上,同行的一位老师很耐心地为我介绍了鸡头米,他说鸡头米的果实形状像鸡头,大小如石榴,剥开外皮,饱满结实的果实一层层均匀分布在肉囊中,如石榴籽一样晶莹剔透。经他这么一介绍,我感觉特别亲切,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的石榴。
 
说起石榴,可能大部分人都不陌生,在维吾尔语中被称为“阿娜尔”,寓意为吉祥、和睦、甜美等,很多父母也会给新生的女儿起名叫“阿娜尔”,以表达对女儿美好人生的期盼。家乡喀什的石榴非常有名,且历史渊源流长。据《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榴种以归。”石榴也就慢慢在内地被广泛种植、受欢迎。
 
离开家乡11年之久,很少能吃到家乡的美味石榴,但是在江南却很幸运地遇上了长相如此与石榴相像的美食,甚是惊喜,好奇心的带动下,又去科普了一点关于鸡头米的知识。
 
其实鸡头米是俗称,实叫芡实,也称菱芡,是一种古老的水生植物,大小如石榴,果实也如同石榴般结实。早在《周礼》上就有记载。杜甫诗云:“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逈。” 怪我学艺不精,又如井底之蛙,活在自己的世界,并没有早日发现祖国母亲怀抱中更多美好事物。幸亏有这样跟同事们一起出去学习的机会,我才认识到过去的这么多年我失去了太多遇见很多美好事物的机会。
 
无论是石榴还是鸡头米,都是祖国母亲不同区域典型特产,又同时寄托着美好的寓意。2014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深情讲到: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么多年以来,无论在内地还是在家乡,作为一颗“石榴籽”,在实际生活中我始终努力与其他的“石榴籽”们紧紧地抱在一起。同样,在我生活的环境中,无论是同学还是同事,也待我如亲人般,让我在内地也慢慢找到了家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坚定地留在内地发展的原因之一。离开新疆的家乡,来到了内地的家乡,也许失去了美味的石榴,但也收获了鸡头米在内无数个美食、无数个感人瞬间。后来我也知道,我们不仅仅可以像石榴籽儿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我们还可以像鸡头米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同为中华民族之大家庭成员,“石榴籽儿”散了,人心也会散,同样如果“鸡头米”散了,整个国家也就很难盛开灿烂的民族团结之花。
 
短暂的苏州之行结束后,让我念念不忘的除了美丽的苏州园林,就是神奇的鸡头米。在南方人看来也许只是普通的一道菜,但在我看来神奇的鸡头米在美丽的新疆与江南水城间搭建起了美食的桥梁。
 
时代在前进,国家在不断繁荣,若要使祖国母亲更加强盛,各民族同胞不仅要像石榴籽儿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更要学会在不同环境中像鸡头米一样努力生长、团结在一起。就如人们形象地说道:四川麻辣烫“烫”到了边疆,新疆羊肉串“串”遍了全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不断加强,更需要进一步加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复兴,“石榴籽儿”少不了,“鸡头米”更是缺一粒都不可!我愿继续做一颗积极活跃的“石榴籽儿”,带动我的“小石榴籽儿”们积极融进“鸡头米”们,从自身做起,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搭建起民族团结的桥梁,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脚步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小星和大家一样在读感悟的同时
 
回顾一年中的点点滴滴
 
这是我们成长的垫脚石
 
感恩有你 成长相伴
 
学习心得
 
南京之痛,让人不断感悟和平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
 
说起来也惭愧,我对南京的最初印象来源于初中历史课本。无奈来自祖国母亲西部偏远之地,交通、网络又不发达,接触新知识都比同龄人晚很多。但是好在有国家的关心和政策的扶持,我通过努力,获得了来内地求学的机会,不断补充和完善着自己对于历史的认识,悟出了战争的邪恶、和平的珍贵。还记得当时上历史课学到“南京大屠杀”的时候,专门跑了几趟图书馆,借了好几本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书籍,看到日本人毫无人性地在我们的国土犯下种种罪行,只可惜年幼无知的我除了悲痛、默默悼念也未能做点什么。
 
一晃十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我也一直在关注着国之大事、时事政治。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4年12月13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首个国家公祭日。还记得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公祭日上讲到:“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这句话给后来在网上流传的“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一篇公众号推文的作者一记响亮的耳光。虽不说要把每个人与南京大屠杀强行捆绑在一起,但是就在祖国母亲地盘上发生的血雨腥风才过去 82年,一个正常的中国人怎能如此轻易地忘记历史呢?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意味着丧失做人的基本良知,我们应该给铭记历史,铭记曾经的伤痛,警钟长鸣。
 
大约一个月之前,在2018年12月13日的国家公祭日,我校校团委推送了一篇“南京之痛,国之痛”的文章,来深刻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呼吁我们这辈人更应该要自强,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该文章迅速被转发到各工作群、朋友圈,当时我看了文章以后深有感触,还发到了我们新疆籍学生群里,学生也纷纷转发。但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转发归转发,我多么想切身体验南京当时的伤痛,抚摸日本军国主义留下的伤疤,为牺牲的抗战战士、被蹂躏的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默哀,获得我内心的一丝慰藉。
 
只能说2019年的第一份惊喜来得太突然,刚计划着新年一定要抽时间去南京参观,没想到慈父般的向老师要带着我跟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仁们外出学习,而南京刚好是其中一站。在相关高校学习、交流之余,我跟几位老师一起去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那天的南京正下着蒙蒙细雨,如千万冤屈的灵魂在默默哭泣。一进入纪念馆的大门,大家的神情不约而同地凝重起来,矗立在眼前的是一座座触目惊心的雕塑,这些雕塑有拖着伤腿、痛苦万状的老人,有拼命逃跑躲避日军飞机轰炸的百姓,有怀抱在屠杀中死去孩子仰天悲鸣长啸的母亲!我鼓起勇气想要为哭泣的母亲擦拭眼泪,可惜那一刻我犹如空气,举起的手停留在半空中...看着我的同胞们曾经被如此迫害,我无能为力,任由我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这是何等悲痛、何等残忍的历史啊!
 
随着缓缓的人流,我们缓缓前进,在纪念馆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有“1937.12.13—1938.1”字样的高达12.13米的十字形标志碑,碑高象征着南京从12月13日沦陷。碑下方坑里用许多的小石头铺垫,每一块石头就象征着一位遇难同胞,同时寓意这是建在江东门万人坑遗址上的建筑。
 
进入史料陈列厅,在黑暗悠长的通道,我们小心翼翼地往前走,仿佛进入了历史的时空隧道。生与死、悲与愤的主题展让人震撼。大量的图片、文字、实物以及声效把我带入了那一段黑暗的岁月。满壁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名单,数量之大,难以尽览。那每隔12秒从高空落下一颗水滴和侧面墙上贴有遇难者遗像的灯闪亮后熄灭,寓意着南京大屠杀的六个星期中,每隔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逝了。我的心被划痛,心中满是一种复杂且难以言表的情感……我试图去想象如果自己身处其中,如果是我身边的人,不管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每隔12秒就有1人会被用各种残忍手段杀害,六个星期,30多万个12秒,那是怎样一种恐怖的经历!20多年以来,作为一个中国人,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直面历史、触摸历史,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遇难者300000”,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这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是我们苦难的同胞!这种感触比任何书籍、公众号的推文所带来的震撼来得更强烈一些、更深刻一些....
 
从史料馆出来,我看到了一位慈祥的母亲举着她的婴儿的巨型雕塑,雕塑底下的石碑上写着特别显眼的两个字:和平。为了今天的和平生活,当时的遇难同胞们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如今看来,和平,是多么珍贵的字眼,多么难得的无价之宝!看到此处,我忍不住想起我的家乡。曾几何时,我的家乡新疆一片安宁,内地人对我家乡印象也只是美丽的旅游之地、瓜果之乡,但不知何时开始,一群不懂得珍惜和平与安宁的亡命之徒暗地里利用另一群愚昧无知的平民百姓肆意掀起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件,让本是祥和安宁、阳光灿烂的家乡笼罩着厚厚的一层雾云,扰乱了社会秩序,更是扰乱了民心,外人看来我的家乡更是阴森恐怖之地,随之我们也被贴上了不太友好的标签,所到之处尽是异样的眼光。当时我的父老乡亲们其实都非常痛恨惨无人道的肇事者,极度向往回到曾经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更不希望再有任何不安好心的人破坏祖国母亲的安宁、破坏国家的完整性。幸好这样的局面也慢慢被控制了下来,如今老百姓也恢复了和平、安定生活,只是为了这份难得的和平,又有多少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或正付出着沉重的代价呢?
 
参观结束后,沉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庆幸自己有了这样的一次机会直面历史,真正意识到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是多么的宝贵!我更希望有更多的老乡能够多走出去看一看,亲身感受国之痛,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当然我也会教育我的学生们多去祖国各地看看我们的祖先走过的路,尤其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计划带着自己的家人再参观一次。历史已经过去,我们也许不能做什么,但是同样我们或许还能做点什么。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让更多的人从内心深处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当前的和平生活,呼吁我身边的人、呼吁我的学生们在行动中珍惜和平!衷心地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平安定,更加繁荣富强!相信祖国母亲会越来越强大,在全球舞台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
 
那一天的南京是如此地寂静、安详,以至于我不敢相信这里曾经发生过如此令人悲痛的大屠杀。亲眼目睹历史后,我更深刻地感悟到如今的和平生活是多么地难得,我们这一代人更应该要铭记历史,像呵护眼睛一样珍惜和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作者介绍:
 
努热曼姑丽·玉苏甫,女,来自新疆,维吾尔族
 
201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现任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
 
出品:“星空”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图文:努热曼姑丽·玉苏甫
 
编辑:刘琪玮
 
审核:陈丽荣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