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第四卦《蒙卦》学习感悟上篇

以下文章选自《国学学习易学生》
 
一、蒙卦讲什么:
 
蒙卦,为易经第四卦,在屯卦之后。“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蒙在这里有蒙稚之意。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屯卦有开始、新生之意。而新生之物一般是比较不成熟,比较蒙稚,所以屯卦之后为蒙卦。用《序卦传》原话说:“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新生之物,一般是蒙昧、弱小,需要学习技能,才能生存壮大。所以蒙卦的内容主要讲的是启蒙教育还有学习。   鸟儿为了生存,要学会飞翔;老虎为了生存,要学会捕猎;绵羊为了生存,要学会奔跑......而人类作为万物之灵,要学的东西远比动物多得多。除了要学会行走、奔跑.....,还要学会语言、文字等基础技能,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还必须有人学文化、学艺术、学科学......所以学习和教育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个人来说,人一出生就要开始各种学习,但别忘了学海是无涯的,不大可能有人能够穷尽一生学完人类一切知识观念。所以学习要有规划。想做好学习规划,不妨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学什么:学习要以什么为内容(素材问题)?
 
2、怎么学:怎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保障效率和质量?
 
3、学习时机:在什么时机下学习?人在不同的时机,学习任务也不同,儿童有儿童的学习任务,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学习任务;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像清末,仁人志士学习任务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当下这个时代的学习任务可能就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
 
4、学习结果:首先你要明白自己通过学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立志。周总理就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以上四个是以学习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还可从教育角度去思考问题:
 
1、教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把这个问题考虑清楚了,就会兴旺。一个国家把这个问题考虑清楚了,就会强盛。所谓“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那人民应该信仰啥呢?
 
2、怎么教:教育的方式,用什么方式能够保证教育的质量呢?
 
3、教育时机:什么样的时机适合教育什么内容呢?
 
4、教育效果:要教育出什么样的人呢?
 
其实以上无论是学习的四个问题还是教育的四个问题,在蒙卦中给出的答案就四个字蒙以养正。
 
什么叫做蒙以养正?
 
蒙就是蒙稚,亦可称为童蒙,在这里不一定指儿童的”蒙“。如果一个人成年了还处于“蒙”的状态,那也可以被称为童蒙。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人生中少点“蒙”,建议还是得活到老,学到老。不是说你学到悟了,智慧出来了,就不用学了,满则损,谦受益,学习是无止境的。
 
蒙以养正,就是培养正确的观念。人本身就具备智慧,只不过因为一时蒙蔽,没有把潜力开发出来。这时候就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植入正确的观念,在蒙蔽中开出一条路,让内在的智慧流露出来。
 
 二、卦象推演及启发
 
如上图蒙卦可从上一期屯卦的初六爻以及九五爻,两爻都往上推一爻,就成了蒙卦。所以我们可以把蒙卦看成屯卦发展而来。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说到屯卦如发芽,而蒙卦就是山下发芽的草成长后,杂草丛生,连路都没有,这个时候也没有向导指引道路的话,就有可能迷路而陷入危险,所以蒙卦的下卦为坎卦,坎为险,为水,上卦为艮卦,为山,为止。如图所示:
 
  根据以上卦象给我们的启发,当人处于蒙昧的状态下,那就像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山下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出路。而启蒙就是指引“童蒙”者正确的方向,协助“童蒙”者开辟出一条道路,脱离险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童蒙”者处于蒙昧状态下,最好不要乱动(蒙卦之中含艮为止),要想找到出路,最好寻找有经验的人(明师)来帮忙指引方向。其中通过阅读经典,让古圣先贤帮我们指路,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蒙以养正,就是告诉我们启蒙的目的始终就是导正方向。
 
方向不正,路子不对,学得再努力,也是南辕北辙,一切皆为枉然。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所以如果你为人父母,启蒙孩子的第一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只是知识。因为你教他再多知识,他观念不好,习惯不好,品德素质不好,基本也是寸步难行。
 
不妨做个设想,你从小就教会他1+1=2以及小学数学知识,但是你本人爱刷手机,不爱看书,小孩子有样学样,也跟着你培养出了爱刷手机,不爱看书,不爱学习的习惯。假如这时候你不再教他知识的时候,他的知识也就停留下来,没有进步。那你还不如从小培养他看书兴趣,你不教他的时候,他自己兴趣也会继续学,继续进步。教儿教女先教自己,任何教育不可能超过自己的思想境界,所以为人父母也要不断学习进步,给孩子一个好榜样。为人父母教育孩子。
 
注:
 
有德有才是正品;
 
有德无才是次品;
 
无德无才是废品;
 
无德有才是危险品...
 
由于篇幅太长,为了便于观看,下期再一起学习蒙卦的具体爻辞、彖象!
 
往期回顾:
 
由于疫情原因尚左茶舍《黄帝内经》公益讲课推迟开课
 
国学
 
识别二维码关注
 
一起学习国学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