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我与生命科学的点点滴滴

以下文章选自《东方生命研究院》
 
我与生命科学的点点滴滴
 
文/方方
 
2016年,我开始学习生命科学。当时,我刚遭受了一次经济重创和精神打击,情绪非常低落,身心不安。我处于极度愤怒、委屈、无助、失望等负面情绪中,度日如年。
 
此前,我听说过潘麟先生和他的生命科学,但我并没有在意,更没有做深入了解。2016年正月十八,我观看了潘麟先生的讲学视频《一直在行走》。无疑,这是命运赠予我的一个珍贵礼物,我如获至宝,从此踏入生命科学庄严而神圣的门槛。没想到,我一踏入,便被深深吸引:这一领域竟然如此丰富多彩,如此博大精深,如此不可思议!在生命科学面前,我之前所学的所有知识体系都显得黯然失色,我先前所遭受的重创和打击,突然变得不值一提。我就像溺水之人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我还带着家人和朋友走进生命科学,我们吸收着生命科学的营养。
 
说起来很惭愧,我的根器和精进程度都无法与学友们相比,因此修学进度也无法与大家比肩,离恩师的期望更是相去甚远。但是,六年多来,愚钝的我竟然也发生了很多脱胎换骨的变化,身心各方面均被明显净化和升华,言行举止也渐渐符合圣贤的教导。修学道路上的种种艰辛和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对恩师深深的感恩中,我思索再三,只能撷取自己一点一滴的真情实感,流淌于笔端。
 
“文”之记诵与“献”之传承
 
在我几十年的人生中,有两件事颇让我引以为豪。
 
第一件事,无论处于何种社会风气和学习环境,无论参加何种考试和竞赛,我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从来不屑弄虚作假,从来不曾投机取巧作弊过一分。兹事虽小,但这也足以让我觉得清者自清,问心无愧。
 
第二件事,我以强于一般人的求知欲和使命感来对待学习、工作,获得了比周围人略好一点的成绩:自学英语专业,我能把《基础英语》三册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学习汉语言文学,《大学语文》中的所有文言文我都烂熟于胸;学习圣贤经典,我用三年时间背了一千多遍《道德经》,把八十一章经文倒背如流;教学高中语文,为了显示身先士卒,别人“范读”我“范背”,即便是长达十一页的《赤壁之战》,我都会在第一堂课中一气呵成地背给学生听,所以我的学生从来不会为背书而苦恼,或者讨价还价,他们像自己的语文老师那样,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没有什么考试能够难倒他们。这些往事,至今仍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和相关人口中的“美谈”,为我的职业生涯增添了不少光彩。
 
在各种美誉之前,我如同井底之蛙,真以为自己是博闻强记的学霸,为自己有所谓的“光辉业绩”而自诩、自大、自恋。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最具讽刺的是,广读诗书的我,一遇到大风大浪、大灾大难,照样凡夫一个,每每上当受骗,烦恼不断,既看不破,也放不下,既洒脱不了,也超越不了,以致自己长期处于疾病和亚健康状态,不到四十岁我就成了满脸皱纹的黄脸婆。
 
不是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吗?为什么到我这里就事与愿违了呢?因为无法自圆其说,我就用老庄学说的一鳞半爪聊以自慰:“天机深者人机浅,人机深者天机浅”,我的人生坑坑洼洼走不顺畅,那是因为我太过单纯,人机过浅的缘故啊!可令人费解的是,我人机固然很浅,天机也不见深啊,不然为何我无论怎样努力,也难以契入圣贤经典,更遑论登堂入室呢?
 
2016年4月,我首次赴湖北武汉参加“觉醒中国·潘麟先生国学经典公益行”回来,曾写过一篇小文《昨日之我已死,今日之我重生》,心中有所触动,曾饱含深情地描述了我和家人、朋友因两天课程引发的身心巨变。但是因为当时理不明、法不透,小文虽被广为转发,但终究是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
 
待我真正走近潘麟先生,一遍遍阅读生命科学系列著作,一遍遍聆听先生的谆谆教导,我才明白,之前我熟读经典却事倍功半,那是因为我惯用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只专注于名词术语篇章记诵和知识积累,局限于用感官和大脑学习,囿于学统式学习;而儒佛道的经典都是心性之学,都是生命之学,需要我们在用感官和大脑学习之基础上,用心灵和生命去学习,与圣贤经典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才是道统式学习。
 
潘麟先生的教导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类所有大的文明文化体系,都有文传和献传两种传承。所谓“文传”,就是圣哲们传下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经典,譬如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等等文本。对于传承来说,文传固然重要,但是亚圣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若是一味死啃经典,把“文”给学死了,学教条了,学僵化了,就会死在句下,那不如不学。我之前就是这样一个死啃经典,冥顽不化的“书呆子”,我那些所谓的“光辉业绩”,如今想来都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不仅可笑,而且可悲。遗憾的是,自王阳明之后,世代文人士子大都死守典册,死在句下。长期以来,世上只剩“文传”,而无“献传”了。
 
什么叫“献”呢?“献”就是吃透了经典并且将经典活出来的活着的人。比如王阳明,他把“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彻底吃透了、消化了,并且彻底活出来了,他就是他所处时代的“献”。
 
那么什么叫“献传”呢?“献传”就是学子亲炙明心见性之明师,不离师左右,耳濡目染,接受师之教化、熏染、陶炼,传承师之胸襟、师之境界、师之气魄、师之担当、师之人品,以及师对圣贤经典之活学活用等圣人风范。
 
而我们生不逢时,既没能出生在春秋战国时代,不能亲炙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也不能像王阳明的入室弟子徐爱、陆澄那样,亲身接受中华儒家最后一位圣人的教化。好在历代圣贤给我们留下了车载斗量之“文”,比如孔子留下了《论语》,曾子留下了《大学》,孔伋留下了《中庸》,孟子留下了《孟子》,王阳明留下了《传习录》。这些经典非常珍贵,它们会迅速地启发我们、引导我们,让我们获得圆满之道德(生命)觉醒。但前提条件是,我们要获得“献传”。
 
好在我们有幸得遇明师,有幸学习潘麟先生所创立的生命科学,亲炙先生,真切感受到先生之人品、胸襟、境界、造诣和慈悲情怀,接受先生的教导。认识到这些,我豁然开朗,毅然与自己的书虫生涯作了彻底了断。我全然放下对记诵之学的执著与偏爱,不再自喜于背诵大量经典和谈论概念术语,而是把儒家圣学当成一门“实学”,一门知行合一之学,一门实修实证之学,把日常生活、日常的待人接物与所学之圣贤教导融为一体,把工夫与本体打成一片,把每一件小事都尽可能地做到最极致、最圆满。我悉心照料年迈老父,我与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儿子推心置腹地交流,我与丈夫携手共进同修生命科学,我协调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我为孤寡老人端茶送饭,我感召一批批亲友走上生命觉醒之路,我用心帮助他人……我以此践行圣贤教导。
 
每当我面临重大问题时,我试着像阳明先生那样叩问:“圣人处此,当何为?”“我家先生处此,当何为?”我会忆起:“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德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我是圣贤弟子,圣贤所具有的一切,我与生俱来,全部具足,只不过目前在我这里还处于潜藏状态,我需要做内圣(心性)工夫,让德性由潜藏状态一点点地彰显出来而进入显化状态,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每当我因修学进步缓慢,而出现气馁情绪,对自己失去信心时,我会用圣贤的教导提振精神:只要与圣贤心心相印、生命相通,我没有理由修行不成功,“我即师,师即我”,“我即圣贤,圣贤即我”,我们拥有最清净、高贵的法脉传承,只要我们不断读经明理,坚持不懈地精进,德性必然彰显。
 
当遇到个别人修学不如理、不如法时,我会警告自己:作为圣贤弟子,必定遵守规矩,万不可重蹈他人覆辙。当遇到有人把圣贤教导当成手电筒只照别人时,我马上提醒自己:三省吾身,我要用圣贤教导照自己,在灵魂深处“闹革命”。
 
态度一变,结果就变,我感到,身心开始有了依托,言行开始有了依据。我步入了调心、炼心、觉心之道,走上道德觉醒和生命解脱之路!我明白,这只是万里长征之第一步,修学任重道远。重要的是,我已经明确了人生的终极使命:此生成圣,实现道德(生命)觉醒。我一定会用余生,跟随圣贤践行下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诗经·大雅·文王》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潘麟先生在“阳明心要”课程中讲解了这句诗文:我们要念念不忘圣贤、祖先的丰功伟业,心向往之,心中所思所想全是他们的功德,并通过实践来继承他们伟大的品德,让他们的伟大品德在我们身上开花结果。
 
先生反复强调,最高的孝道是传承圣学,传承圣贤、祖先的精神人格、智慧品行,就是我们对他们的最大尊敬,这就是尊师重道,这就意味着道德觉醒。换言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就是真正的大孝,不仅是孝的最高境界,也是儒家快速成圣的窍诀。
 
品味此教导,忆念圣贤、祖先的恩德,我不禁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我的父母出身贫寒,祖辈历代务农。凭着刻苦学习和努力奋斗,他们成为了优秀的小学教师和模范校长。十年浩劫,我的父母饱经磨难。在风雨飘摇、饥寒交迫中,父母把我们姐弟四人抚养成人,并全部接受高等教育,成长为优秀的人民教师。在拨乱反正时,母亲三十年的冤屈终于得以昭雪。为报国家恩德,他们在接近古稀之年,白手起家创办了一个外贸工厂,励精图治,苦心经营了十多年,成为了闻名遐迩的优秀企业家,“全国三八红旗手”,新华社记者文中的“好一位八十岁的女厂长”。
 
我的父母终身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其节俭程度几近催人泪下。虽然他们饱经磨难,但是心中却始终充满阳光,从不怨天尤人,只是忧国忧民,配合政府帮助老百姓摆脱贫困。那时我母亲常念叨,我们家就有十个人吃皇粮,国家的负担该有多重啊,我们还得再干几年哪,最低限度也要把十个人的工资给国家赚出来呀!他们乐善好施,慷慨解囊,常常救济他人,将很大一部分资金捐赠给本地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成为当地妇孺皆知的榜样。
 
我从小跟着父母饱尝人间冷暖,耳濡目染父母的为人做事,对父母的恩德却无以为报。尤其是,我的父母在极端处境中力排众议,坚持让我上学接受教育。我所能做的只有让自己更优秀,让父母因我而自豪,让他们觉得含辛茹苦把我培养出来是有价值的。求学时,我总是以最好的成绩和三好学生奖状向他们汇报;工作时,通过不懈努力,我得到了专业领域最高职称,获得了教育系统的最高荣誉,我捧着一篇篇发表的文章,一本本出版的专著,一个个荣誉证书,站在父母面前,恭恭敬敬地呈给他们,由衷向他们鞠躬致谢。
 
人世间的确处处充满了缺憾。那一年,母亲九十高龄,行动不太方便。我正受邀在一所新办的学校任教育专家,不遗余力地落实当下素质教育理念。我打算待学校步入正轨,就回家好好陪伴我饱经沧桑的老母亲。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2013年母亲节后的第十天,我的母亲突然失去意识,在医院昏睡了十天之后撒手人寰。我悲痛欲绝,后悔莫及,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母亲的离去,给我留下了无限追忆和遗憾。在安葬了母亲后,我激流勇退,毅然辞去特聘专家一职,回家陪我的老父亲。我想把对母亲的歉疚弥补在父亲身上,让父亲不再耄耋之年寂寞孤单。
 
在父亲和姐夫的建议和协助下,我开始着手写我的母亲,就像当年作家丁玲写《母亲》那样。我怀着对母亲浓浓的感恩和缅怀,边写边哭,边哭边写,完成了一本纪实型的传记——《母亲》。这本传记既是我们家族的奋斗史和苦难史,也是我国无数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奋斗史和苦难史,权当是我为母亲做的最后一件事,权当是母亲为后代子孙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与“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相应吧!
 
母亲生前,我还没遇到生命科学,她没来得及步入生命觉醒之路。我知道,母亲再功德圆满,再女中豪杰,最多为人天福报,没有达到圆满解脱的境界。我和丈夫约定,必须好好修学圣学,努力提高我们的境界,才能帮到母亲,并且把父亲引上回家之路。
 
尽孝道是分层次的,至少可分小孝、中孝、大孝三个层次:养父母之身是小孝,养父母之心是中孝,养父母之志才是大孝。感恩我的父亲让我们有机会弥补缺憾,尽心尽力践行孝道:我负责照料父亲的饮食起居,学会了做各种家乡小吃,变着花样让父亲吃得健康舒心,让他的物质生活过得比任何时候都幸福满足;我丈夫则负责调理父亲的身体,作为生命科学的修学者和外科医生,他用生命科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式,治好了父亲长达八年的骨髓炎和几十年的皮肤病,让父亲身体安康,心情舒畅;我们带着父亲和学友们学习圣贤经典,我们家成了大家共修的道场,感召了不少人走进生命科学。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逢人便夸女儿女婿好;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牵着父亲的手,带他走上生命解脱和道德觉醒之路。在父亲九十岁生日那年,我们陪他外出参加潘麟先生讲授的新国学经典视频课,从此我的父亲成了潘麟先生最年迈的学生。父亲相继参加了包括皇冠瑜伽在内的一系列视频课程,成为生命科学的修学者。
 
父亲的生活过得很平静,很充实,很智慧:每天清晨六点半起床,在房间里盘坐一小时,同时聆听有声书或梵音唱诵;他一天读书看报六个小时,练毛笔字一个小时,上下午各去公园散步做操两次。他每天极有规律地生活、学习、锻炼,读经、抄经、听经,经典中难认的字他会一一记在本子上,并查字典标上拼音,写了满满一大本,我调侃他简直比高考生还要用功。
 
任何人无法回避生死问题,父亲年迈了,我们必须与他一起正视这个问题。茶余饭后,我们常与他平心静气地讨论生老病死问题,终极解脱和临终关怀问题。潜移默化之中,他慢慢对凡间琐事看得很淡,还能平静地直面死亡,他甚至一个人跑去县红十字会签订捐赠遗体的协议,打算身后把遗体捐给浙江医科大学作为解剖标本,为医疗事业做最后一点贡献。因我两个弟弟极力反对,他才改了初衷,让我们在他走后捐赠一万元钱给县红十字会。
 
通过学习生命科学,老人家与大家一样实现了“逆生长”,他的身体硬朗了,白发变黑了,面色红润了,骨密度提高了。认识我父亲的人都认为,照这种情形,老人家活一百岁没有一点问题。可是,2022年3月10清晨,我们破天荒没有听到父亲房间传出的梵音唱诵音乐,进去一看,九十四岁的老父亲半卧在床,十指交叉,眉目慈祥,面色宁静,溘然仙逝了!我猛然想起头天晚上来我家修茶道的一位学友进老人家房间看望,发现他的房里异香扑鼻。当时我一点也没往那方面想,我太过坚信父亲能活一百岁了,谁曾想,人生无常,生死真的只在一呼一吸间呢!
 
到如今,老父离开我们已经一个多月了,他房间里的家具物品已清理殆尽,地板墙壁等一切已消毒完毕,可是父亲的房间异香依旧,用檀香熏也熏不掉,打开门窗让空气对流也消不掉,香味反而越来越浓郁,越来越清晰,这就是经典中所说的妙香吧!我想,我的父亲在临终的一瞬间,谱写了他此生最华丽的一个篇章:回归心性,究竟解脱,犹如一滴水回归了大海,他终于回家了,回到永恒的心性(生命)家园了!
 
根据父亲的遗愿,我们将他最后两个月的退休工资捐赠给了浦江县红十字会,专用于资助孤寡老人和贫困儿童。做完这一切,环顾空荡荡的房子,偌大一个家,只剩我和丈夫两个人。父亲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一再一再地萦绕于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我的生身父母都已经双双离去,我犹如孤儿一样,人生只剩归途。
 
好在我的心灵导师不离不弃地陪伴着我们,恩师的伟岸人格和无穷智慧如太阳一般无处不在地照耀着我们。师与我心心相印,生命相通,师知晓我的一切,一首《相伴是最深的缘分》从他的心性中流淌出来。一遍遍地阅读和聆听这首诗,我不禁红了眼圈:
 
恩师知我心!
 
给我们生命的是父母,给我们慧命的是师父。师父从茫茫人海中一个个找到我们,如同于尘垢中找到散落在各处的一颗颗灰头土脸的珠子,他悉心为我们洗涤身上的尘垢,用慈悲大爱滋养我们的心灵,殚精竭虑地把我们引上生命觉醒的快车道。我们在红尘中流转,习气深重,心灵幼稚,步履蹒跚,但恩师对我们不离不弃,在在处处陪伴、教导着我们,在我们最脆弱、迷惘的时候,为我们指明方向。恩师将几十年所学和全部证量、成就和盘托出,倾囊相授,我们怎能不彻心彻肺、感激涕零啊!这样的师,我们怎么能够离开您,我们怎么忍心离开您!
 
毋庸置疑,我是我父母的孩子,我是我家族血脉的传承人,同时,我也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我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人。古圣先贤们一再教导我们:“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恩师反复叮咛我们慎终追远,敬重祖先,这两者是一不是二。一代又一代圣贤,就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一生一生地呕心沥血,历尽千辛万苦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世界,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经典。作为后世子孙,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是我们与生俱来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我为我的生身父母骄傲,我更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而骄傲。我没有时间悲伤和消沉,化悲痛为力量,擦干泪水,收拾心情,重整旗鼓,跟着圣贤再出发!
 
〈中庸〉心要》简介及购买链接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关注“东方生命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底部菜单栏的“新国学”——“阳明心要公益课”中查询全国各地的阳明心要公益课。欢迎就近参加,欢迎推荐朋友参加!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东方生命研究院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授权。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微店“文明在斯”购买新国学系列著作
 
 

相关读后感推荐:

《许渊冲译古今诗歌一百首:汉英对照》读后感500字_《许渊冲译古今诗歌一百首:汉英对照》读后感

《流浪狗奥利奥:拾荒犬的黄金梦》读书感悟_《流浪狗奥利奥:拾荒犬的黄金梦》读书感悟500字-800字

《沉思录》读书感想800字_《沉思录》读书感想

《田小七来啦4:家庭里的小科学》读书感想_《田小七来啦4:家庭里的小科学》读书感想500字-800字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读后感500字_《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读后感

《昆虫记》读后感500字_《昆虫记》读后感

《36个创客电子小制作:节能环保》读书有感_《36个创客电子小制作:节能环保》读书有感500字-1000字

我校开展“以‘读’攻毒品书香”读书心得评比

《芬达的秘密》读后感_《芬达的秘密》读后感500字-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