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学共·学习感悟】从倾听出发 依课标而行 向卓越进发

以下文章选自《赤峰学习共同体》
 
从倾听出发 依课标而行 向卓越进发
 
——林西县新林镇小学语文团队参加第7届学习共同体暑期研究坊主题学习感悟
 
学习感悟之总览篇:
 
在聆听中找寻方向 在参与中共同成长
 
唐艳丽
 
小学语文教师,第七届学习共同体领航教师暑期研究坊成员。人生信条:让生命散发诗意,让人生绽放馨香。
 
在拥抱和收获的日子里,风景最美,与我一起在学共路上慢慢欣赏——寻找课改落地声音。
 
从静静博士和各位一线专家教师的讲座分享讨论中,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作为教师肩负责任重大。要知道我是谁,更要知道我们从哪来,到哪去。我们要有一种下沉力和内化力,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学共体课堂建设。
 
记得芮莹老师对教与学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同时深入解读剖析了教师方面与学生方面的两层关系。这与我之前读的书籍里观点如出一辙:快与慢的关系,高与低的关系,多与少的关系,具体为:一方面教师教得快与学生学得慢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思维高与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低的关系。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与同伴交流的少,主动思维思考就少。
 
他人课堂我的遇见
 
几位专家老师针对自己的课堂在学共体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交流分享。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我们课堂遇见的问题极其相似,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很努力就是学不会;二类是学习困境特别多;三类是不会学习,怎么学习都学不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更多的是教育方向出了问题。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关注个体而忽略全体。没有个体研究,也不群体合作。记得静静博士对比中外教育时谈到,外国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小学阶段并不出色,无法与我国学生在成绩上相比。在以后的发展当中,我国的学生从各方面能力都赶不上国外的学生,包括一些优秀的留学生。在人际交往、控制情绪、管理情绪方面都远远赶不上国外的学生,这和国外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向有密切的关系。国外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共同交流探讨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专家箴言我的思考
 
记得朱永新老师曾经说过:如果课堂上是“满堂灌”,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想。在这个定义上,我主张日常的教学学生的发言与活动不能少于课堂时间的二分之一。反观自己的课堂,好学生参与度都非常低,始终处于低阶思维层面,这是很明显的浅表学习。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进行深度思考,要促进每一个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在一些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中不难发现,一些国外的教育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总是让老师讲给我,自然觉得这是教师的义务,也觉得只有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努力地灌输,学生觉得这样的课堂才有所收获,才扎实有效。所以我们的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机会非常少,所以学生能力是很薄的。动手操作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都非常薄弱。这就给我们做教师的指明了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无疑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创新能力,最终达到自主互助能力。
 
记得有篇文章这样写道:人人都学会了自助,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形成互助结盟,那样问题就更有可能得到及时彻底的解决。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力量,培养自己的美德,学会自助,助己助人。
 
我的改变我的设计
 
通过倾听专家教师讲座,我个人认为目前的教师可分为这样几类,不想改变的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墨守陈规的教师。另一类是想改变不知道怎么走的教师,也就是教师能够发现问题,不知道如何走,也就是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类是教师愿意改变,想尝试着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边做边改变,但不能正确的做出判断,这样做是否是正确的。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从理念上首先转变,从行动上应该改变,怎样帮助教师改变呢?要从教学设计上着手,从单元整体入手,包括内容的处理,目标的确定,分步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然后再进行整合。无论是从教学设计上,还是教学方法上以及教学策略上都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定位一定要考虑学生怎样学,而不是教师怎么教。要考虑到学生的兴奋点,认同点和兴趣点,这样才有可能进行深度的学习与合作,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因此必须从观念和意识上进行改变。
 
作为一线教师,我也在初步尝试,在学共体实践中首先从形式上,从行动上进行了改变:桌椅的摆放,俯下身子去倾听孩子的声音,愿意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是非常有意思的。在授课中遇到学困生,我会反复的思考学生的困境是如何造成的?并积极主动和老师一起交流,走进学生,让学生将想法和心里话表达出来,这也为教师的下一步改进做了铺垫,因为改进具有不确定性,在授课过程当中,学生困难的问题很多。学习问题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最主要的是学习能力,这就涉及到如何设计高品质的问题,只有形式改变是不够的,倾听还需要有质量,更要有内涵。这样的学习设计才成为高品质问题设计,让真正的教学落地,让策略方法得当。
 
如何进行高品质的问题设计,首先我们做教育的应该有所期待,帮助学生形成素养和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自己生活的能力。静静博士调查研究发现,一段时间的网课,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教师,大家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不能进行自主学习。这也是我们老师谈论最多的话题,孩子在课堂上,在老师“监督”下都不能进行自主学习,更何况走出老师的视野,如果我们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是真实课堂的课,还是网络授课,这样的担心都不会存在。这也是我们教育出现的症结。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建立人际关系。创造温馨、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几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在任督二脉上下功夫,在问题设计上一定要有弹性,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在交流合作与讨论中把学习引向深入。深入学习并不是课上完成的,课下可以继续,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学生一个支架,让探究深入学习余音绕梁。
 
芮老师谈到三单的问题设计时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问题的逆向设计,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的学生缺乏的就是创新素养,记得曾有位专家谈到如何评价学生,教给孩子怎样提问题时都是本着学生能力素养,如何提升方面做过相关的解读。芮老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控力非常强,课堂上,教师有全控,半控,非控制三种类型。当然非控制类型的教师既是学生喜欢的,又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思维活跃,自由表达能力的前提。这一点,让我深刻的意识到,无论课堂如何改革,怎样改革,往哪个方向改革,要求身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能力素养,这是前提,也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这正是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中体现的核心素养及育人功能,如朱老师在解读课标时所言。
 
记得晓慧老师上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上,我认真的观察和用心的思考,老师精心备课。从本课三单的设计上,老师用心,有意的给孩子更多的表现,表达,展示的空间。预习单中的字词注音,批注田字格生字,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等基础知识和读文后不懂的问题,这些题目的设计,学生都能很快自主进入学习,去独立解决相关题目。让孩子有话可说,有问题敢言。学习单中的基础性问题和挑战性问题的设计既照顾了学习力低的学生,还兼顾了学力强的学生。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作业单中的阅读链接设计《挑山工》一文品读,通过人物具体事件,再次感受人物品质。问题发散。在课堂教学环节当中,教师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方面下了功夫,
 
整堂课教师没有站在讲台中央,没有滔滔不绝,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更不是“指手画脚”的那个人,而是在这个“舞台”中渐渐隐退,她的渐渐隐退让我看到了慢慢成长起来的学生。
 
我的愿景我的方向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给学生创造宽松润泽的学习环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温暖学生,理解学生,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这一切的前提必须做到真做真改,行动才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在最美的七月,聆听各位专家精彩的讲座,方向更明确。反观自己课堂的教学,点滴收获中有待提升。我们学共追梦人,在同一季节,同一时间,同一云端,同一大课堂相遇,共逐最美的学共教育梦。有你,有我,有我们!
 
学习感悟之新课标篇
 
我看新课标
 
——听朱煜老师《一线教师看新课标》
 
于晓伟
 
喜欢读书、写作,热爱生活,乐于记录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宪法”,它既指引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又明确了语文教学的落脚点。这是因为在课程标准里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都做了规定,特别是2022新版课程标准提到课程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呈现,在学习任务群里不仅有学习内容还有教学方法的指引,这无疑更加坚定了课程标准的在教学中的导向地位。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绝不是单纯的文字教学,文章教学,而是通过一篇篇的文章教会学生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和习得,需要通过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完成。
 
在有关语文实践活动的阐述中,课标强调了“情境”,也就是说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需要有效的情境。积极有效的情境对促进学生核心的素养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二度开发教材,尊重学生基础,创设相关情境,激励学习兴趣,进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程教材发挥着“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以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了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这种育人和奠基作用更为突出。
 
人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素养的发展。新版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定义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哪一个也不能割裂开来,和谐统一地推动学生发展。
 
细读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新课标在强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更加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以德为先,五育并举。
 
任何理念终将由实践活动来落实。新课标的理念也将一步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得以实现。不过,新版的课程标准为一线的老师们提供了很多的方法和路径,让操作更简单,更容易,更有指向性。尤其是听了朱煜老师对课标的解读之后,不仅加深了对新课标的认识更从朱老师的身上学到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新理念,新提升,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有坚实的理论支撑,有团结的“学共”领航,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把课标落实到课堂,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培育全面发展的新人。
 
观看《一线教师看新课标》讲座体会
 
刘凤杰
 
小学高级教师,现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班主任及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等工作。
 
今天观看了朱煜老师关于《一线教师看新课标》的讲座受益匪浅。尤其对于“学习任务群”的设计,非常感兴趣。新课标上明确表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在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任务群的呈现是必然的,也是符合我们现如今的教育改革的。
 
朱煜老师说“学习任务群”,不是教学任务群。这是学习主体的问题。学习任务群从课程内容的角度、课程实施的角度已经明确了学习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那个“人”,学习的动机由学生发出、学习任务学生完成,学习的活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成果学生获得,最终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朝这方面去探索研究,要想培养好孩子们的核心素养。我想我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弄明白学生的需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看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的进行语言的积累运用,提升审美情趣。
 
学习感悟之倾听篇
 
让“声声”入耳
 
田春云
 
2021年新入职小学语文教师,踏实认真,虚心学习,她将在家乡这片热土上,不断书写自己的教育新篇章。
 
我们总习惯用“说”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这种习惯也存在于课堂中很多人的身上。但在课堂之中,倾听一定是说的前提,而温润的课堂又是倾听的关键。今天听了芮莹专家的讲座,引发了我些许思考:课堂上要倾听什么呢?我想每一个人的“声声”都应该是课堂参与者倾听的方向。
 
课堂中,我一直都在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可以让他们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也鼓励同学们互帮互助,认真倾听别人的质疑,告诉他们能够帮助比别人解答疑惑也是非常棒的一件事。所以课堂上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同学提出在我看来比较奇怪的问题,但是总有同学愿意帮助他们解答疑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那个小女孩没有种植豌豆,它还能长出来呢?”听到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有些惊讶,这种问题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预设到的。但是他刚提出这个问题,就有同学举起手说可以帮助他解答,我叫了这位王同学帮助他解答:“你可以联想一下,草原上有很多的草,但是那里也没有人去种呀!”听到这,又有一位同学举手补充:“我有不一样的观点,我觉得应该是因为豌豆芽像小草一样比较顽强……”。随着这些答案的出现,我的笑容也慢慢有些抑制不住。又听了一位同学的观点后,我对这个问题做了个收尾,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查资料,但是我对这些同学一一进行了表扬,当然,表扬的重点便是:“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可以帮助到其他人,也可以引发自己新的思考,同时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在我今后的课堂中却让这几位同学变得更加活跃,我发现当有同学提出质疑时,他们听的特别认真,非常积极为他们解答疑惑。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而倾听便是这其中的“尚方宝剑”。这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有“被听到”的需求,不仅仅是被老师听到,能被其他学习伙伴听到也是无比珍贵的事。同时,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也是最真诚最温暖的行为。
 
希望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能有一双“耳朵”,这双耳朵可以于“声声”中听到真诚,听到尊重,听到爱。
 
倾听,慢慢来
 
李林琦
 
大学本科学历,2018年毕业,2019年参加工作,热爱教学工作,团结同事,关爱学生。
 
在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时,发现,学生在倾听习惯和倾听能力上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学生不能及时地倾听教师的讲话,不能耐心地倾听同学的发言。简单概括就是:不愿听、不会听!
 
在课堂中,我觉得要先培养学生倾听的意识,再逐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如何使学生懂得倾听、学会倾听。如老师们说到,先从正确的倾听姿势做起。其次,要让学生在别的同学的发言时,一定要耐心地等同学把话说完,如有不足之处,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这也是对其他同学的尊重。第三,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仔细听、听完整,并努力学会抓关键词句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分析与归纳,当同学提出的意见与自己不同时,能虚心地接受,一边听一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美。这样,不仅学会了尊重了对方,也无形中提升了自己。
 
由于,我面对的是高年级的学生且班风良好,能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在培养倾听习惯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不会听”,所以我采取的行动是,先从“不会听”着手。良好的开端是,学生们愿意配合老师,在一次次的磨合与训练中,大多数学生愿意等其他同学把话说完,自己再举手发言,并做出评价,然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力较差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并得到充分的尊重时后发现,学生整体的学习氛围变得非常融洽,个别学生成绩提升明显。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还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去提醒、督促、训练学生,使其在每时每刻、每堂课、每个活动中中唤起学生倾听的兴致,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在倾听中质疑,在倾听中解惑,在倾听中积累,在倾听中成长吧!
 
倾听伙伴关系的建设
 
——以《草船借箭》为例
 
李晓慧
 
教育是一段启迪心智,唤醒灵魂的浪漫旅程。惟愿在这浪漫旅程中虚心求教、发挥所长,包容各异,成就学生。
 
倾听伙伴关系的建立是润泽课堂形成的基本因素,也是学生深度学习发生的基础。今天听了芮莹老师的讲座中细化讲解了倾听伙伴关系的建立的过程和要求,让我对如何建立伙伴关系产生了进一步认识,结合本学期教授的《草船借箭》一课,谈一谈我的体会:
 
温馨的环境、明晰的规则是倾听关系建立的基础。老师要创设安心静、安心、安全的课堂环境,才能保障生生间、师生间的倾听有发生的可能。芮莹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放慢脚步,放缓节奏,用一些课堂倾听的规则保障倾听的顺利实施。”在教授《草船借箭》一课时,借班上课对学生学情了解并不充分,一段时间脱离课堂,更加剧了我的紧张情绪。所以在课堂伊始,我的紧张情绪也影响了学生学习,课堂伊始就没能为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也因此影响整堂课学习。足以见得,倾听是学习的基础,而温馨的环境和明晰的规则又是倾听关系建立的基础。
 
高品质的学习任务设计是倾听关系持续的保障。《指向深度学习的高品质学习设计》一文中提到:高品质的学习设计以保障每位学生的学习权为目标,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以最积极、最愉悦的状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样的状态下相信倾听也能得以持续,在《草船借箭》一课我设计学习任务为:默读课文,说一说你从哪些语段中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圈画相关语句,并把理由和想法用几个词语或简单的句子批注在空白处。后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默读——选择——圈画——思考——批注;*小组交流:倾听——思考——(有其他想法)补充/(反对、有疑问)追问(认同想法)补批——形成统一意见/选择精彩观点;*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他伙伴进行补批、补充或追问。细致的学法指导让组内交流有序进行,倾听关系也得以持续。
 
恰当及时的串联反刍是良好倾听关系的深化。芮莹老师曾谈到要倾听要通过“示范、串联和反刍”实施。例如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批注、补注,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引导学生从小伙伴的发言中找到线索,可以有礼貌地补充、质疑、提出自己见解等。在《草船借箭》一课中交流汇报环节,学生的汇报停留于表面,课堂学习无法深入,但情急之下我也未能做出很好的应对,但在课后研讨时伙伴提到如果及时补充一句:再回到课文中,思考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借箭”策略妙在何处?学生或许就豁然开朗了。可见教师及时且恰当的串联和反刍才能让倾听走向深入。
 
 林西县新林镇小学
 
林西县新林镇小学学习共同体团队建于2018年,几年来团队始终秉承“成就教师 发展学生”的办学理念,通过自主研修、协同互助、“赏教室风景 寻快乐之源”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发展的“学共”之路。在专家引领及自我提升中,我们的方向更明晰,行动更坚定,在学共路上新林镇小学的教育人做育人的探索者和追梦人。
 
文字:林西县新林镇小学
 
编审:赤峰学共编辑部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