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坏人都团结起来了,还能安心读书吗?

以下文章选自《慢书房》
 
上海有很多朋友,书友作者作家朋友。我不敢多问,只默默看他们的朋友圈。太魔幻了,简直一次次刷新我认知的底线,以至于,感觉这只是一个噩梦!
 
我无数次想要爆出口,但是忍住!读到钱理群先生的文章,有两句话稍许安慰到我。这是我最后的心灵屏障!
 
这样兵荒马乱的时代,坏人联合起来了,我们还需要读书吗?
 
需要!因为心灵需要慰藉,而更重要是,书里有乱世的答案。
 
跟随荷兰汉学家,重返历史现场,纵览关羽成神之路。219年,关羽败走,后为吴军所俘,被杀,此后被尊为关公或关帝,成为不亚于观音的重要神祇,至今仍受民间敬奉。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追溯了关公崇拜的历史性演变。正如作者自己反复提到的,“对口头文化在一个文字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世界中如何保持巨大作用的研究”,作者结合大量史料和遗迹,甚至田野调查得来的一手资料,对背后的文化机制进行了详尽考察,也对其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脉进行了梳理,其中格外突出了口头信息交互在形象建构与传播中的作用。
 
从业14年的资深遗物整理师,亲身经历1000余个死亡现场,通过遗物讲述的人生故事,总结出人人受用的“幸福人生七大守则”。遗物整理师经常用一两天的时间整理人们留在世上最后的东西,这些东西尚有余温,这温暖来自老人在最后时刻依然深情抚摸的儿女照片、老奶奶在生命进入倒计时后仍然安详叠出的千纸鹤、笔记本上工整写下的“死前想做的十件事”。他们以敬畏之心清扫遗体留下的痕迹,让逝者的生命余温继续温暖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也使生命的意义在一次次的交接、传承中被重新思考,不断升华——人生最后留下的,不是金钱、地位,而是与所爱之人的共同回忆。
 
面对文明的共通与不同,我们该如何相互欣赏、如何求同存异,又该如何面对多元文化?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的代表作品,是一部通俗的文化史著作。作者在书中以客观的态度,探讨了导致中国、日本、欧洲和英语文化圈形成不同发展路径的因素,也给出了“我们具有多重身份,各个身份以金字塔式结构逐一构建起来,范围逐渐扩大但不会相互冲突”“我们被某个层面上的差异所区分,又在另一个层面上被统一”的回答。
 
 本书是著名作家潘向黎最新的一部关于古诗词的随笔集。唐诗宋词在其笔端游走,作家的感性与学术的严谨,现代立场和古典情怀,清丽婉约与明快豪放,都恰如其分地融会其中。书中十二讲,聚焦陶渊明、杜甫、李商隐、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周邦彦、陆游、辛弃疾等文人。一个小小切口入笔,却写得恣意情深,气象万千。既有怀古追今、女性之美,亦有闲愁离绪、命运喟叹,更是把时光深处的古人写活了,每个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向我们走来。
 
 
 
本书是作者郑亚洪创作的一部关于温州乡村的散文集。他描写了数十个小村庄,多个古镇,他笔下的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特点:存在着让人难以割舍的情感,引人共鸣。一座老屋、一个祠堂、一次礼仪、一条河流、一棵风水树,那些看似暗淡的“风物”并未消失。它是一本关于故乡的书,一本具有清晰角度、正直洞察力的田野之书,同时它也是一本热情的文学之书。
 
文人士大夫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颇为独特,比起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这一群体看待佛教更具超越的眼光。此书是对宋代文士如何看待佛教的系统考论。作者从大量的文集和方志中筛选出相关的寺院碑记,将其归拢到不同的问题之下,从多个方面综合呈现这一群体的佛教观。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在唐宋之变的大背景下,宋代文人对佛教的看法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书中强调,思想史研究的标签化容易给人造成宋代理学昌盛、佛教边缘化的印象,但事实上,佛教在宋代远没有被推到中国文化的边缘,而是融入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飞蛾扑火的女人、瞻前顾后的男人、精打细算的长辈、命运不由自主的儿女……张爱玲的作品事关风月又看尽悲喜,在她的匠心独运下,一桩桩事关原生家庭的潜移默化、寡母对儿女的人生操控、恋父情结的潜滋暗长、男女之间感性与理性的斗争悉数登场,游走于摩登世界与变革年代,写尽了小人物之间的阴谋与阳谋,以及浮世悲欢中的永恒困境。学者杨佳娴20年潜心研读张爱玲早期作品,以细读文本的方式,进入生活斗士张爱玲的文化世界,沉浸式感悟《第一炉香》《金锁记》《心经》《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具体篇幅的美与痛,反思“五四”以来必须直面的有关女性的新定义、新审美和新要求,重新思索情爱、婚姻和生命的意义与可能,以及大变革时代中个体生命的软弱与坚强。
 
继老庄孔孟列之后,王蒙先生将目光投向荀子。耄耋之年,四年光阴潜心精读,王蒙先生的人间阅历和智慧沉淀与这位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发生了令人惊艳的同频共振。治国平天下,是王蒙读荀子的立意高度,实际行文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认知方法到事业精进、从独善其身的人格养成到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王蒙先生一一精细剖析,在人工智能元宇宙方兴未艾的今天,于现实人生和未来展望,在葆有热气蒸腾的生活温度、澄澈澎湃的人文理想的同时,竟然也不乏一种科学态度。
 
 
 
《致用与娱情》通过对120余幅盛清时的世俗绘画进行视觉研究与风格分析,说明正是美人、春宫、家庆、祝寿等中国主流艺术史之外的“另类”世俗题材,在盛清时通过积极吸收西洋技法、融合南北宗的画风,创造了新的绘画方式与程式。通过挖掘世俗画在艺术史上的价值,作者打破文人山水画主导的中国绘画史叙事,丰富了中国绘画史的样貌。此外,作者还将社会文化史的变迁引入讨论,从画作中寻绎时代信息,呈现盛清时城市娱乐的发展、名妓文化与闺秀文化的兴替,以及江南和宫廷间的文化关系等,充分释放了世俗画中所蕴含的时代信息与文化张力。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捷克国民诗人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晚年撰写的散文体回忆录。诗人通过一则则故事缅怀着他一生中遇到的人和事。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祖国剧变,诗人讲述了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私人记忆,回忆着60多年来与捷克诗人、作家、批评家、艺术家和记者的交往细节,记录了半个多世纪来捷克文化界的变迁。同时,他也坦率地剖析了自己的艺术观点和创作倾向,展现了自己走过的创作道路。
 
本书是一部研究明清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书中结合文、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围绕社集与城市空间、地方家族、身份/阶层等,从社会、宗族、空间、文学、思想、医学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了十八世纪日本与越南的文人社集情况,有助于从东亚的视角深化明清思想史、文化史与社会史研究。此外,书中呈现的各种跨界交接与多元问学的现象,也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书带着古人吃什么菜、怎么吃菜和为什么吃这些菜的问题,去讨论中国蔬菜的起源与发展:为什么在夏商周时期“井田种粮、山间野菜”是基调?古人吃的蔬菜跟现代的蔬菜品种有什么植物学关系?是什么推进了中国蔬菜的发展进程和方向?本书也融合植物知识、历史脉络和中国饮食文化等不同话题,开放性地探究中国人的蔬菜史和蔬菜观,展现了缤纷、生动的国人生活史。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爱种菜?也许这本书会告诉你一个更立体的答案。
 
 
 
尽管相隔几千年,但《诗经》时代的人与我们在情感体验上仍如此相似。学者檀作文以独特的现代视角,以俗世情怀,以心会心,带我们进入周代礼俗下的爱情与婚姻世界。他重新审视《诗经》中的经典名篇,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将作品中的情感当事人置换成我们自己,设身处地地感受与体验。在书中,我们可以领略中国文学固有的激情与尊严、浪漫与灵秀;可以轻松地了解古时贵族婚礼的习俗、两三千前普通人又是如何恋爱的;可以感知爱的美好,体验爱的无望。我们在爱中经历的诸多情绪,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源头,并以此得到心灵上的慰藉。
 
 
 
本围绕时代特色、思想与文化变迁、多元文化的融合、科技智能的进步转变、中外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选择各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节点,以对话的方式,还原鲜活案例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源流,生动展现许先生作为史学大家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史学观念与关注时下的人文关怀。
 
 以上推荐书单,没有购买链接,因为苏州疫情不能发货。但最后一本书,许倬云先生的《十日谈》,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单,因为是在外地仓库发货。
 
扫码了解慢云会员
 
—FIN—
 
编辑丨慢条斯基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线上慢书房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