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中的“读书”
以下文章选自《清廉宁波》
提示:点击上方"清廉宁波"↑点击关注
春光四月好读书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
让我们一起走进
宁波家风家训中的读书格言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这篇96字的《示宪儿》是王阳明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作为状元名门之后的一代大儒,王阳明非常重视族中子弟的学习,所以他对长子正宪的教诲,第一句便是叮嘱他要“勤读书”。
王阳明幼时曾一度痴迷于象棋,以至规劝不止、学不思进,父亲王华见他玩物丧志,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王阳明深受震动,顿时感悟,从此以后,勤读书、戒游戏、做良士、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功成名就之后,王阳明才深感父亲当初的用心良苦,或许这也是他后来特别看重族中子弟学业的原因所在。
王阳明在一封写给弟弟的信中专门提到:“像侄子正思这样的孩子从小无拘无束惯了,现在已经到了读书年龄,你们切不可予以放纵啊。”后来,当他获悉正思学业大有长进后夙夜未眠,当即又写了封信对其大加赞赏,认为王家书香之风继承有望了。
王阳明故居广场
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鄮西范氏,生活在今宁波市海曙区的月湖边,为甬上四明望族,书香传脉,名人辈出。其最有名的代表人物范钦,为天一阁藏书楼的主人。范钦两袖清风,余财无多,不能像那些世家大族一样问津宋元刊本,名刻古抄,但他以一个经世致用的宁波人的敏锐与务实,发现了地方志、科举录、政书这些“百姓日用”书籍的价值。
弥留之际,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一楼七万余卷的古籍。长子大冲继承了父亲的心血,为了防止藏书流散,他为范氏子孙制定了严格的族规,族规繁琐而严厉,概而言之,就是八个字:代不分书、书不出阁。如果有人违反,将受到逐出范氏族门的惩罚。就这样,保护藏书成了范氏族人的共同信仰。在后来近四百年的漫长岁月中,明清易代的离乱、太平天国的动荡、清末鼎革的变幻,哪怕再艰难困苦,范氏族人从未有过卖书换米的念头。“琴剑飘零皕宋空,八千卷散海源同”,中国藏书史上有多少盛极一时的藏书楼,如今已无处寻踪,唯有天一阁栉风沐雨,屹立天壤间。
天一阁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村的陈氏家族素有读书为乐、尊师重教的家风,历千年变迁而文脉不断、书香传承。
陈氏家族读书传家的风气,最早可从陈谧、陈禾、陈曦三代藏书说起。陈谧,在外为官多年,所到之处倡议兴学,广罗书籍,甚爱藏书。其子陈禾,一生清正为官,研治经学,告老还乡后在东钱湖二灵山建藏书讲学所“二灵山房”。陈禾子陈曦秉承父祖之志,藏书达万余卷。陈氏三代,实开宁波藏书风气之先。
走马塘人始终秉持读书为本的家训家风,敢于接受新思想、实践新理念。后人陈愈守一生重教兴学,与族人先后创设日湖义学、育英义学、定山义学,最著名的是清同治年间在宁波城厢南门创办的翰香私塾,后改为六年制小学,为社会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才,成为百年名校。陈愈钦等多位陈氏开明绅士发起创办“同文义学”,1910年改为“同文小学”,传播现代教育理念,成为今走马塘小学前身。
走马塘村
凡人性情刚愎,礼貌粗疏,皆因不读书之故
屠氏家族为宁波名门望族,名人辈出、家学深厚。其家规家训重学重教,讲究礼义传家、踏实做人。屠滽曾有一门联:“辛苦立门户,清白贻子孙。”其中蕴含的一层意思便是教育为重,崇文崇学。
《甬上屠氏家谱》记载:“凡人性情刚愎,礼貌粗疏,皆因不读书之故。”屠氏家族认为读书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情,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成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屠氏家族格外重视对子弟的教育,要求所有适龄子弟都要及时入学,如有子弟因家中贫困而入学困难的,由全族共同帮助,直至子弟走完求学之路。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便出自甬上屠氏。虽然生在动荡年代,但在父母的支持下,屠呦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热爱读书的屠呦呦在读书中逐渐培养善于专研的能力,这也为日后她从古籍医书中获得研制青蒿素的启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屠呦呦旧居陈列馆
有书不读子孙愚,有田不耕仓廪虚
象山东陈陈氏,系南宋末年自福建迁至象山姆岭下而发族,《陈氏家谱》中“勤勉笃学乐善睦族”的家训,使得陈氏孕育出了一大批文人、学士,近代著名经史学家、教育家陈汉章即为其中的代表人物。
陈汉章少年时“喜读书,异于常儿”,每日清晨必“闻鸡起读”。他清醒地意识到“空疏之人不足为国家用”,尽取先贤的经典著述刻苦研读。每至除夕,他一定会写一篇总叙,检查一年读书计划的完成情况。每读一书,他一定要考其优劣,校其佚漏,辨其真伪,评其得失,因此满纸都是密密麻麻的红绿圈点。
陈汉章与其父陈昌垂合撰的《毓兰轩训语》,沿袭了祖训传统,其中就有“有书不读子孙愚,有田不耕仓廪虚”的治家格言。毓兰轩是陈汉章的藏书楼,以此来命名训言,亦见其良苦用心。陈汉章在死前立下遗训:“书要好好读”,殷切期望子孙后代能以读书为上。
陈汉章故居
百年读毕今昔书
“人生须得三百年。百年读毕今昔书……”,这是浙东文献世家、藏书之家慈城郑氏对子孙后代的家训教诲。
明末清初,郑氏先祖郑溱与黄宗羲同为刘宗周弟子,十分痴迷读书,《光绪慈溪县志》记载郑溱“弱冠游庠,研究六籍,于诸史百家之书,无不手披口诵,抄纂等身。”清康熙六十年(1721),为了纪念郑溱和黄宗羲这两位先贤,郑溱之孙郑性(江北慈城半浦村)建造“二老阁”藏书楼,一度成为藏书、刻书名满天下的浙东学术中心。
郑氏不仅藏书,更注重教导后辈们要勤学苦读、读书修身。郑性一生以读书为乐,曾留诗文于子孙:“人生须得三百年。百年读毕今昔书,百年看遍名山川,百年手提尺寸柄,经纶揭地还掀天。”“务为有本之学,性倜傥负气节,读书不屑章句。”如今,江北区在半浦村建设“慈孝家风馆”,郑溱、黄宗羲铜像被放在中心位置,郑氏爱书读书事迹代代相传。
半浦村郑氏义庄
籝金遗后三戒,诚不若楹书教子为愈也
在余姚梁弄,有一个五桂楼藏书阁,是黄氏家族所建。阁主黄澄量(1768-1819)秀才出身,嗜好读书,认为“籝金遗后三戒,诚不若楹书教子为愈也”,即积蓄钱财遗留给后代予以警诫训导,还不如积储书籍来教育子孙为好。他在家境丰裕时不置家产,专事收藏书籍,共聚书五万馀卷,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在住宅边筑楼三间用来藏书,以宋代黄氏远祖兄弟五人命名“五桂楼”,被誉为“浙东第二藏书楼”。黄澄量把藏书向公众开放,凡有文人学士前来查阅,悉供方便,还免费提供膳宿。
为确保其藏书不至失散,他留下遗训:“黄氏经籍,子孙是教,鬻与假人,即为不孝。”黄氏子孙牢记其嘱,搜书集藏,代代相传。黄澄量之子黄肇震继承父亲志向,增辑收藏新本不下万卷,临终重述先父遗命:“兢兢以继志,读书为助。”就这样,黄氏一家四代坚守于藏书、搜书,终使五桂楼汗牛充栋,书香常驻。
五桂楼藏书阁
提示:点击上方"清廉宁波"↑点击关注
春光四月好读书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
让我们一起走进
宁波家风家训中的读书格言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这篇96字的《示宪儿》是王阳明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作为状元名门之后的一代大儒,王阳明非常重视族中子弟的学习,所以他对长子正宪的教诲,第一句便是叮嘱他要“勤读书”。
王阳明幼时曾一度痴迷于象棋,以至规劝不止、学不思进,父亲王华见他玩物丧志,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王阳明深受震动,顿时感悟,从此以后,勤读书、戒游戏、做良士、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功成名就之后,王阳明才深感父亲当初的用心良苦,或许这也是他后来特别看重族中子弟学业的原因所在。
王阳明在一封写给弟弟的信中专门提到:“像侄子正思这样的孩子从小无拘无束惯了,现在已经到了读书年龄,你们切不可予以放纵啊。”后来,当他获悉正思学业大有长进后夙夜未眠,当即又写了封信对其大加赞赏,认为王家书香之风继承有望了。
王阳明故居广场
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鄮西范氏,生活在今宁波市海曙区的月湖边,为甬上四明望族,书香传脉,名人辈出。其最有名的代表人物范钦,为天一阁藏书楼的主人。范钦两袖清风,余财无多,不能像那些世家大族一样问津宋元刊本,名刻古抄,但他以一个经世致用的宁波人的敏锐与务实,发现了地方志、科举录、政书这些“百姓日用”书籍的价值。
弥留之际,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一楼七万余卷的古籍。长子大冲继承了父亲的心血,为了防止藏书流散,他为范氏子孙制定了严格的族规,族规繁琐而严厉,概而言之,就是八个字:代不分书、书不出阁。如果有人违反,将受到逐出范氏族门的惩罚。就这样,保护藏书成了范氏族人的共同信仰。在后来近四百年的漫长岁月中,明清易代的离乱、太平天国的动荡、清末鼎革的变幻,哪怕再艰难困苦,范氏族人从未有过卖书换米的念头。“琴剑飘零皕宋空,八千卷散海源同”,中国藏书史上有多少盛极一时的藏书楼,如今已无处寻踪,唯有天一阁栉风沐雨,屹立天壤间。
天一阁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村的陈氏家族素有读书为乐、尊师重教的家风,历千年变迁而文脉不断、书香传承。
陈氏家族读书传家的风气,最早可从陈谧、陈禾、陈曦三代藏书说起。陈谧,在外为官多年,所到之处倡议兴学,广罗书籍,甚爱藏书。其子陈禾,一生清正为官,研治经学,告老还乡后在东钱湖二灵山建藏书讲学所“二灵山房”。陈禾子陈曦秉承父祖之志,藏书达万余卷。陈氏三代,实开宁波藏书风气之先。
走马塘人始终秉持读书为本的家训家风,敢于接受新思想、实践新理念。后人陈愈守一生重教兴学,与族人先后创设日湖义学、育英义学、定山义学,最著名的是清同治年间在宁波城厢南门创办的翰香私塾,后改为六年制小学,为社会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才,成为百年名校。陈愈钦等多位陈氏开明绅士发起创办“同文义学”,1910年改为“同文小学”,传播现代教育理念,成为今走马塘小学前身。
走马塘村
凡人性情刚愎,礼貌粗疏,皆因不读书之故
屠氏家族为宁波名门望族,名人辈出、家学深厚。其家规家训重学重教,讲究礼义传家、踏实做人。屠滽曾有一门联:“辛苦立门户,清白贻子孙。”其中蕴含的一层意思便是教育为重,崇文崇学。
《甬上屠氏家谱》记载:“凡人性情刚愎,礼貌粗疏,皆因不读书之故。”屠氏家族认为读书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情,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成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屠氏家族格外重视对子弟的教育,要求所有适龄子弟都要及时入学,如有子弟因家中贫困而入学困难的,由全族共同帮助,直至子弟走完求学之路。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便出自甬上屠氏。虽然生在动荡年代,但在父母的支持下,屠呦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热爱读书的屠呦呦在读书中逐渐培养善于专研的能力,这也为日后她从古籍医书中获得研制青蒿素的启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屠呦呦旧居陈列馆
有书不读子孙愚,有田不耕仓廪虚
象山东陈陈氏,系南宋末年自福建迁至象山姆岭下而发族,《陈氏家谱》中“勤勉笃学乐善睦族”的家训,使得陈氏孕育出了一大批文人、学士,近代著名经史学家、教育家陈汉章即为其中的代表人物。
陈汉章少年时“喜读书,异于常儿”,每日清晨必“闻鸡起读”。他清醒地意识到“空疏之人不足为国家用”,尽取先贤的经典著述刻苦研读。每至除夕,他一定会写一篇总叙,检查一年读书计划的完成情况。每读一书,他一定要考其优劣,校其佚漏,辨其真伪,评其得失,因此满纸都是密密麻麻的红绿圈点。
陈汉章与其父陈昌垂合撰的《毓兰轩训语》,沿袭了祖训传统,其中就有“有书不读子孙愚,有田不耕仓廪虚”的治家格言。毓兰轩是陈汉章的藏书楼,以此来命名训言,亦见其良苦用心。陈汉章在死前立下遗训:“书要好好读”,殷切期望子孙后代能以读书为上。
陈汉章故居
百年读毕今昔书
“人生须得三百年。百年读毕今昔书……”,这是浙东文献世家、藏书之家慈城郑氏对子孙后代的家训教诲。
明末清初,郑氏先祖郑溱与黄宗羲同为刘宗周弟子,十分痴迷读书,《光绪慈溪县志》记载郑溱“弱冠游庠,研究六籍,于诸史百家之书,无不手披口诵,抄纂等身。”清康熙六十年(1721),为了纪念郑溱和黄宗羲这两位先贤,郑溱之孙郑性(江北慈城半浦村)建造“二老阁”藏书楼,一度成为藏书、刻书名满天下的浙东学术中心。
郑氏不仅藏书,更注重教导后辈们要勤学苦读、读书修身。郑性一生以读书为乐,曾留诗文于子孙:“人生须得三百年。百年读毕今昔书,百年看遍名山川,百年手提尺寸柄,经纶揭地还掀天。”“务为有本之学,性倜傥负气节,读书不屑章句。”如今,江北区在半浦村建设“慈孝家风馆”,郑溱、黄宗羲铜像被放在中心位置,郑氏爱书读书事迹代代相传。
半浦村郑氏义庄
籝金遗后三戒,诚不若楹书教子为愈也
在余姚梁弄,有一个五桂楼藏书阁,是黄氏家族所建。阁主黄澄量(1768-1819)秀才出身,嗜好读书,认为“籝金遗后三戒,诚不若楹书教子为愈也”,即积蓄钱财遗留给后代予以警诫训导,还不如积储书籍来教育子孙为好。他在家境丰裕时不置家产,专事收藏书籍,共聚书五万馀卷,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在住宅边筑楼三间用来藏书,以宋代黄氏远祖兄弟五人命名“五桂楼”,被誉为“浙东第二藏书楼”。黄澄量把藏书向公众开放,凡有文人学士前来查阅,悉供方便,还免费提供膳宿。
为确保其藏书不至失散,他留下遗训:“黄氏经籍,子孙是教,鬻与假人,即为不孝。”黄氏子孙牢记其嘱,搜书集藏,代代相传。黄澄量之子黄肇震继承父亲志向,增辑收藏新本不下万卷,临终重述先父遗命:“兢兢以继志,读书为助。”就这样,黄氏一家四代坚守于藏书、搜书,终使五桂楼汗牛充栋,书香常驻。
五桂楼藏书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