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书店和图书馆,在广州还有哪些读书的好去处?

以下文章选自《Livin广州》
 
广州人爱吃,也热爱阅读
 
城中大大小小的书店、图书馆和文化场馆
 
总能看见大家沉浸于阅读的身影
 
哪怕纸本已死的说法出现许久
 
但广州人却用自己的方式
 
保持阅读的愉悦
 
每年8月份,是广州读书氛围最浓厚的时候。
 
如期而至的南国书香节,都会吸引无数爱书者欣然赴约。品类众多,价格实惠,无论是刚开始阅读图画书的小朋友,还是周末双休的上班族,都会来此逛展买书。
 
 哪怕手机、平板、kindle阅读更方便及时,但「回归纸本,好好阅读一本书」才是广州人对于纸本阅读的执着。
 
我们依然需要纸质书,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新书店也证实了这一点。
 
 耽于俗世的人藉由一本书放空;因杂务焦虑的人能在读完一本书后入眠;因夏日炎炎丧失胃口的人,用一本书打开食欲;而暂时无法出游的人,则从一本书中找到从没见过的世界。
 
随着传统书店逐渐向复合型书店转型,阅读也不再只是阅读。
 
 许多人把阅读当作一种文艺、有品质的生活方式。城市里的书店咖啡馆中,随处可以看见埋头看着书,一旁放着热咖啡和精致点心的人。
 
自从书店也开始注重与读者的深度联结后,每到夜晚或是周末,总会举办不同主题的读书活动。
 
 也让我们从最开始一个人的阅读,变成一群人的阅读与分享。
 
大家都养成订阅书店消息的习惯,也渴望能在读书会中,同作者、译者或到场的陌生书友,在共读一本书中产生心的联结。
 
 实体书对我们依然有着特别的意义,纸张和铅字比电子屏幕更有人文温度。而在哪里阅读,也影响着我们对于文字的摄入。
 
广州的阅读场所历经不同阶段的洗礼。最开始,我们爱到传统书店和图书馆阅读。
 
 影响了一代人的新华书店,之于许多爱书人,是了解一座城市的捷径。
 
 一踏入书店,你可以在显眼处发现关于广州的人文地图、在地推荐。书店甚至会根据在地读者的喜好,而调整书籍的分布。
 
而图书馆相对于传统书店,拥有更全面的图书收藏,而且免费对市民开放。
 
2013年正式开放的广州图书馆,不仅是神圣的知识殿堂,更是广州市民的自家书房。从过暑假的小朋友到考研党,都在这里度过了许多宝贵时光。
 
再后来,更有复合型的独立书店为广州注入多样且细腻的样貌。
 
 它们不止卖书,更注重空间美感、品牌意识与精神架构,也成为广州与外界互通的窗口。
 
许多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名人都曾来到书店,让我们得以聆听作者的心声。
 
从阅读态度的转变,到阅读场所的不断增加,不变的是我们始终热爱阅读。
 
 阅读既可以是一个人的沉思,也可以是一群人的思想碰撞。
 
9月4日,在世界级文化地标——广州大剧院,将展开一场极具文化气质的「读城——壹品天河,阅鉴花城」发布盛会。
 
以「地产+文学」的跨界演绎,与市民们一起读懂生活、读懂广州。
 
这场盛会由著名诗人、广州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大使黄礼孩担任总策划,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国家级导演、国际戏剧与教育大会联盟议员倪超担纲总导演。
 
还将邀请一众广州文化大咖,共同探讨艺术与人居的交汇。
 
除了文化大咖加持,艺术家团队以「读城」为主题创作,将带来实验动画《书-城意象》、实验电影《城》、实验戏剧《读城·大小》和《读城·平面国》。
 
还将以四重奏、现代舞等精彩演出,搭配3D动画、琴弦共鸣,共同构筑一个多元且极具思辨力量的初秋夜晚。
 
作为「读城」的发起者,珠江实业读「广州」40余载,为羊城筑造了众多城脉地标,像是白天鹅宾馆、花园酒店、天河体育中心等。
 
自立业以来,就与广州共生共荣,无论是广州第一代中轴、第二代中轴,还是如今的广州3.0全新中轴,都频频出现其筑造的地标建筑。
 
*白天鹅宾馆
 
*花园酒店
 
近年来,珠江实业更是践行人居梦想,打造了如珠江花城、城投珠江·天河壹品、品实·云湖花城、珠江·花屿花城、珠江弘阳·时光荟等品质之作。
 
同时又不忘人文关怀。他们为居民开设专属的书店和图书馆,为所居者构建充满精神启迪和思想碰撞的文化空间,让精工建筑与书香气息共鸣相融。
 
「读城——壹品天河,阅鉴花城」发布盛会结束后,读城的主创团队及9个不同领域的名人作家还将推出珍藏书单推荐,一同在阅读中遇见更理想的自己。
 
在珠江花城和城投珠江·天河壹品楼盘营销中心的书吧里,将陆续举办阅读主题活动。
 
哪怕只是到这里看书,都能够获得不亚于品牌书店的阅读体验。
 
比如说一直提倡「阅读文化」「教育大城」的珠江花城,营销中心的书吧以READ四个字母为灵感制成的木质书架,给整个空间增添了灵动感。
 
遍布在书架旁的舒适沙发,让阅读更加惬意。
 
位处新中轴芯,拥有山景的品质住宅城投珠江·天河壹品,步入室内的阅览区,无论是设计还是书籍种类都不亚于市区的网红书店。
 
穿梭在一排排木质书架中,选好一本中意的书,阅读后的休息时刻,还能到一旁的精品咖啡吧,一边品鉴美味咖啡,一边回味刚刚书中的世界。
 
城市,离不开建筑,更离不开文化。建筑与文化碰撞的同时,也赋予了建筑触动人心的内在。
 
读懂这座城,才能更好地生活在此处。
 
撰文:等待中秋的鹿小葵
 
编辑:等待定稿的Delyn
 
摄影:等待周末的Nickel
 
设计:看着你们等待的郭颖
 
商务联系  15920571295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