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衡:怎么选书和读书?
以下文章选自《罗辑思维》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如何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从读书这件事中吸取更多的人生养分?来帮你。
课程主理人、读书人顾衡老师的这篇文章与你分享了选书的基本原则、具体建议,诙谐幽默,自有真意,一起来读!
选书的基本原则
咱们中国,一年出几十万种新书,你最多只能看100本。看哪本呢?好多人就陷入了选择焦虑。
但是你想想,如果你是去一家自助餐厅。自助餐厅里食物非常多,你胃口又非常有限,你会焦虑吗?
你不会!因为你是给三个参数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端着盘子就冲出去了。
哪三个参数呢?第一是自己爱吃;第二是贵,平常不舍得吃,现在奢侈一下;第三是这东西听说过但没吃过,我尝尝。
那么,选书也是同样的道理:
选的书一定要自己喜欢读;
奢侈——选那些对自己涨工资、怎么挑男朋友没什么用的书;
平常脑子里根本就没想过的问题。
日常的生活里,充满了各种鸡零狗碎的小烦恼。就像张爱玲说的,“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读一本书,就是让你暂时忘却这些虱子。
每一本书都像一把扫帚,你骑上它,可以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如果你选的扫帚是《制作ppt的十八个小窍门》、《如何开口让你老板给你加工资》,那怎么去远方呢?
所以,一定要读对自己没有用的书,而且最好讲的还是之前你从来没想过的问题。用非功利的角度对待读书,这是最要紧的事情。
我们说一个人穷,并不单指可供他支配的物质比较少,同时也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就是逼仄粗砺的生活,把我们本来高贵而精致的精神世界磨损殆尽。
选书的具体建议
说那么多琼瑶,到底应该怎么选书呢?我有两个具体的建议:
定期逛书店,不要带着目的。在书架上随机挑书;
打开书的第69页。这一页你能读下去,就买。读不下去就不买。这个69页挑书大法是我从麦克卢汉那儿学来的,很管用。
我再强调一下:没有任何一本书,重要到需要你硬着头皮非要把它啃下来的程度。很多人不爱读书,一说读书就怕,就是吃了这个亏。
觉得硬着头皮读一本自己不喜欢的书,付出的牺牲大,那么收获一定就会大。那我要告诉你,除了对读书产生厌恶和恐惧之外,你不会有任何别的收获。
在互联网时期,就获取信息而言,书是最低效的。所以读书的目的并不在知道了点什么,而是从问题到答案之间的这段风景。如果你不喜欢这段风景,那不如闭目养神。
绕弯路怎么办?
说到这儿,你可能还是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就是,顾衡老师你现在让我按自己的喜好选书,万一我就喜欢挑《温州老板带着小姨子跑路,100天内幕惊天大放送》,我每个月选10本书,都是第69页里有小姨子的,这咋整?从小姨子这儿出发,怎么才能走到休谟到康德呢?
我觉得你完全不必有这样的困惑。因为:
第一,你有这样的困惑,就说明你已经有了从小姨子家出来,走到康德家的冲动了。只要你的这个冲动够强烈,你早晚就能走到那里。
第二,人都是各擅胜场。得到那么多老师,那么多课。哪个比较重要哪个比较不重要?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你能下的判断只能是你更喜欢哪一个。遇到喜欢的,比如我。咱俩这不是已经接上头了吗?曙光就在前头啊!每年我介绍52本书,最多三年,我也就倒空了。我倒空了,你和我也就差不多了吧?急个啥呢?
我一个好朋友就说过一句特别有道理的话。他说:“所谓成长的过程,就是看着以前觉得特别牛的人,一个一个地,变成了傻瓜。”
其实并不是别人变傻了,而是你变聪明了,变得更有学问了。我衷心地希望我在各位心目中,能早日变成一个傻瓜。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知道得多一点,无非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换了个大一点儿的救生圈,让自己与自己的无知有一个更长的接触面而已。
谁能成为无所不通的全才呢?我对《古兰经》一无所知,我对佛教什么大乘小乘的也一无所知。我就是智力缺陷啦?
所以,能从阅读中得到乐趣才是最重要的,读什么书却并不重要。
保持年轻,保持兴趣
我发现,爱学习的同学们普遍存在一种对自己的无知的焦虑状态,却忽略了“得到”过程中的快乐。大家都是半杯水,你盯着上面空的那一半,我盯着下面满的那一半。
美国最高法院已故大法官霍姆斯有句名言,他说:“生命的目标,乃是要从不完美中尽量能获取多少就获取多少。”相比于一个人一生所能掌握的,知识的总量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临咽气的时候我拥有过多少知识”就成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过程中尽力,并且感受到快乐,就好了。
也正是因为书太多,知识太多。所以,如果你是一位年轻的同学,我想对你多说一句话,就是,在求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把幼态持续的状态保持得长一点。
什么叫幼态持续呢?就是小孩子嘛!小孩子对什么都有兴趣,拿起来玩两下啃两口,就扔掉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保持广泛的兴趣,满足于对什么都“浅尝辄止”,是更好的策略。
不要过早地对什么东西深信不疑。对一个理论,一个观点过于深信,这导致了管状思维,会让你自动屏蔽了很多其他的理论和观点。
而且,固守于一个观点,总是会让人变蠢。罗素说,“聪明人失于轻信,蠢人却失于执拗。”如果犯错避免不了,那我建议你犯聪明人的错误。
每周读一本书
最后,我诚恳地建议你养成每周读一本书的习惯。
每次我走进书店,看着一排排的书,想着我这是和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曾经活着的最优秀的几千人共处一室,每一次我都会心生敬畏。
精神上的愉悦,有的是可以分享给别人的,比如一个笑话,说给别人听,别人笑得越厉害你就越是感到满足。
但是还有一种精神愉悦,是你无法与任何人分享的。这就是你与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甚至早就死去的人之间的心领神会和情投意合。
而这种心领神会,这种情投意合,你只有在读书中才能体会得到。
在数字时代,保持读书的习惯能使你的精神世界获得更大的滋养。在一年的更新中介绍了百部好书,详细解读了其中的近50本。
2021年,顾衡老师还将对这门课程进行迭代,不断丰富你的阅读“版图”,推荐你趁现在赶快加入,原价享升级内容。
猜 你 喜 欢
如果你觉得有收获,点个赞吧!或者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如何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从读书这件事中吸取更多的人生养分?来帮你。
课程主理人、读书人顾衡老师的这篇文章与你分享了选书的基本原则、具体建议,诙谐幽默,自有真意,一起来读!
选书的基本原则
咱们中国,一年出几十万种新书,你最多只能看100本。看哪本呢?好多人就陷入了选择焦虑。
但是你想想,如果你是去一家自助餐厅。自助餐厅里食物非常多,你胃口又非常有限,你会焦虑吗?
你不会!因为你是给三个参数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端着盘子就冲出去了。
哪三个参数呢?第一是自己爱吃;第二是贵,平常不舍得吃,现在奢侈一下;第三是这东西听说过但没吃过,我尝尝。
那么,选书也是同样的道理:
选的书一定要自己喜欢读;
奢侈——选那些对自己涨工资、怎么挑男朋友没什么用的书;
平常脑子里根本就没想过的问题。
日常的生活里,充满了各种鸡零狗碎的小烦恼。就像张爱玲说的,“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读一本书,就是让你暂时忘却这些虱子。
每一本书都像一把扫帚,你骑上它,可以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如果你选的扫帚是《制作ppt的十八个小窍门》、《如何开口让你老板给你加工资》,那怎么去远方呢?
所以,一定要读对自己没有用的书,而且最好讲的还是之前你从来没想过的问题。用非功利的角度对待读书,这是最要紧的事情。
我们说一个人穷,并不单指可供他支配的物质比较少,同时也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就是逼仄粗砺的生活,把我们本来高贵而精致的精神世界磨损殆尽。
选书的具体建议
说那么多琼瑶,到底应该怎么选书呢?我有两个具体的建议:
定期逛书店,不要带着目的。在书架上随机挑书;
打开书的第69页。这一页你能读下去,就买。读不下去就不买。这个69页挑书大法是我从麦克卢汉那儿学来的,很管用。
我再强调一下:没有任何一本书,重要到需要你硬着头皮非要把它啃下来的程度。很多人不爱读书,一说读书就怕,就是吃了这个亏。
觉得硬着头皮读一本自己不喜欢的书,付出的牺牲大,那么收获一定就会大。那我要告诉你,除了对读书产生厌恶和恐惧之外,你不会有任何别的收获。
在互联网时期,就获取信息而言,书是最低效的。所以读书的目的并不在知道了点什么,而是从问题到答案之间的这段风景。如果你不喜欢这段风景,那不如闭目养神。
绕弯路怎么办?
说到这儿,你可能还是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就是,顾衡老师你现在让我按自己的喜好选书,万一我就喜欢挑《温州老板带着小姨子跑路,100天内幕惊天大放送》,我每个月选10本书,都是第69页里有小姨子的,这咋整?从小姨子这儿出发,怎么才能走到休谟到康德呢?
我觉得你完全不必有这样的困惑。因为:
第一,你有这样的困惑,就说明你已经有了从小姨子家出来,走到康德家的冲动了。只要你的这个冲动够强烈,你早晚就能走到那里。
第二,人都是各擅胜场。得到那么多老师,那么多课。哪个比较重要哪个比较不重要?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你能下的判断只能是你更喜欢哪一个。遇到喜欢的,比如我。咱俩这不是已经接上头了吗?曙光就在前头啊!每年我介绍52本书,最多三年,我也就倒空了。我倒空了,你和我也就差不多了吧?急个啥呢?
我一个好朋友就说过一句特别有道理的话。他说:“所谓成长的过程,就是看着以前觉得特别牛的人,一个一个地,变成了傻瓜。”
其实并不是别人变傻了,而是你变聪明了,变得更有学问了。我衷心地希望我在各位心目中,能早日变成一个傻瓜。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知道得多一点,无非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换了个大一点儿的救生圈,让自己与自己的无知有一个更长的接触面而已。
谁能成为无所不通的全才呢?我对《古兰经》一无所知,我对佛教什么大乘小乘的也一无所知。我就是智力缺陷啦?
所以,能从阅读中得到乐趣才是最重要的,读什么书却并不重要。
保持年轻,保持兴趣
我发现,爱学习的同学们普遍存在一种对自己的无知的焦虑状态,却忽略了“得到”过程中的快乐。大家都是半杯水,你盯着上面空的那一半,我盯着下面满的那一半。
美国最高法院已故大法官霍姆斯有句名言,他说:“生命的目标,乃是要从不完美中尽量能获取多少就获取多少。”相比于一个人一生所能掌握的,知识的总量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临咽气的时候我拥有过多少知识”就成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过程中尽力,并且感受到快乐,就好了。
也正是因为书太多,知识太多。所以,如果你是一位年轻的同学,我想对你多说一句话,就是,在求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把幼态持续的状态保持得长一点。
什么叫幼态持续呢?就是小孩子嘛!小孩子对什么都有兴趣,拿起来玩两下啃两口,就扔掉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保持广泛的兴趣,满足于对什么都“浅尝辄止”,是更好的策略。
不要过早地对什么东西深信不疑。对一个理论,一个观点过于深信,这导致了管状思维,会让你自动屏蔽了很多其他的理论和观点。
而且,固守于一个观点,总是会让人变蠢。罗素说,“聪明人失于轻信,蠢人却失于执拗。”如果犯错避免不了,那我建议你犯聪明人的错误。
每周读一本书
最后,我诚恳地建议你养成每周读一本书的习惯。
每次我走进书店,看着一排排的书,想着我这是和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曾经活着的最优秀的几千人共处一室,每一次我都会心生敬畏。
精神上的愉悦,有的是可以分享给别人的,比如一个笑话,说给别人听,别人笑得越厉害你就越是感到满足。
但是还有一种精神愉悦,是你无法与任何人分享的。这就是你与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甚至早就死去的人之间的心领神会和情投意合。
而这种心领神会,这种情投意合,你只有在读书中才能体会得到。
在数字时代,保持读书的习惯能使你的精神世界获得更大的滋养。在一年的更新中介绍了百部好书,详细解读了其中的近50本。
2021年,顾衡老师还将对这门课程进行迭代,不断丰富你的阅读“版图”,推荐你趁现在赶快加入,原价享升级内容。
猜 你 喜 欢
如果你觉得有收获,点个赞吧!或者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